WFU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21跨年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即將邁入202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訂下新的目標呢❓


去年😎

期許2021能讓自己的內視鏡技術更上層樓

從受邀擔任內視鏡醫學會DEST副總幹事

辦了人生第一場內視鏡手術記者會🎥

到全國舞台現場表演內視鏡手術

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

原定要去澳洲雪梨大學進修與受日本醫學會邀請全額補助過去交流的計畫因此延後了

稍有可惜…🤣

想想也算是滿精彩的一年🥳🥳🥳


明年😎

已經接到新的任務‼️

希望能善用自己的天賦💪

在一個嶄新的領域

盡情發揮

為不同族群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謝謝過去一年大家的支持~😘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平安、健康、事事順心🥰🥰🥰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被人信賴的感覺~真好!!!🥰🥰🥰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診間日常

一如往常解釋著檢查的報告

我:「這次的檢查結果很好喔!巴拉巴拉…治療也暫時告一個段落,如果都沒有甚麼不舒服,後續就是定期追蹤就好!我會先幫你把檢查單開好,下次就是3個月後回診前記得要抽血和做超音波喔!」😎

患者:「甚麼😱…意思是我短時間都看不到你了嗎?!😭我可以1個月回診嗎?3個月太久了…」

有點哭笑不得…😅😅😅


其實被信賴被依靠的感覺真的不錯🥳

喜歡而且珍惜與每位患者的緣分 

把大家都當成我自己的家人朋友

給出最恰當的建議

看著大家都變好

就很開心~🥰


想提醒大家可以善用網路或APP查詢看診進度快到再來喔!

病患比較多😅

而我又不想馬馬虎虎隨便看過

認真解釋每一次的檢查、用藥、追蹤治療計畫等等

相信大家也不希望自己的醫師隨隨便便看


檢查的部分也是

聽到檢查室說我的麻醉內視鏡已經排到過年後…

先說我沒有偷懶喔!😅

可是很認真的在做

而且都做到晚上去…😢

但我絕對不會馬虎

認真仔細地對待每一次的檢查🧐

再麻煩大家耐心等待了!😘


最後

想呼籲大家📢

明天一定要出來投公投

為了能源、環境、經濟等議題

為了我們自己與孩子們的未來

能徹底了解問題🤔

細細思考決定會對未來造成的影響

不受政黨顏色左右

投出自己的意見

這也是身在台灣的幸福🥰

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


#被信賴的感覺真好

#珍惜我們自己的權利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台大研究餐會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不該追著疾病跑~而是追求真正的健康!🥰


很高興也很榮幸受邀參加台灣最頂尖的研究年終餐會🥳

在這全台灣僅有30幾位頂尖醫師參加的會議中

看到了我們這一年來的努力


尤其看到我們的胃幽門桿菌研究

讓GUT(全球知名醫學期刊)以台北101大樓當作封面🤩🤩🤩

真的有種莫名的感動😭


一群人一起為台灣努力

讓世界看見我們🇹🇼

真的很驕傲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席間

台大吳明賢院長的一番話

「過去我們醫師太習慣於追求疾病

然而真正好的醫師追求健康」

真的與我心中所思所想非常契合😅


這也是日常門診

我總是不斷提醒日常生活該注意甚麼

提醒該追蹤的時間到囉!🤔

有時候都很怕病人嫌我煩嫌我囉嗦!😝


過往醫師只對疾病表面分析

未充分聚焦於健康、預防與疾病的早期發現😅

繼續努力

讓大家往健康的方向持續前進💪


#追求健康

#預防醫學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發炎性腸道疾病🧐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因為這周一次確診了3位患者😅

就來談談這個主題吧!

顧名思義~就是腸子發炎

廣義而言

包括病毒或細菌感染,缺血性腸炎,以及毒素或物理因素等等

狹義來說

主要是針對像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等這類疾病


這類疾病的特點容易復發並形成慢性以及無法預期的病程

東方的盛行率及發生率較低

台灣的平均盛行率約十萬人只有10-20人

我也沒有想到可以在這個星期一次遇到3個患者…😱😱😱

運氣也太好了...😭


致病機轉至今仍未十分明瞭

包括環境、遺傳基因、感染、免疫、甚至心身醫學各方面因素都可能有相關


臨床表現有腹痛、腹瀉或便祕、血便、體重減輕、發燒及食慾不振等

較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腸阻塞、腸道瘻管、巨結腸、腸穿孔等

上述症狀與一些常見的胃腸機能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腫瘤疾病之症狀均很相似

所以初次發作的時候

常被誤診為急性腸道感染、痔瘡出血或腸躁症💩


一般而言

如果有反覆不明性腹痛、無法緩解之腹脹及腹瀉、不明發燒及體重減輕、貧血及持續性血便時

就必須考慮此項疾病


診斷上還是以內視鏡檢查為主

胃鏡、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膠囊內視鏡及小腸鏡等等為診斷的重要工具

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內視鏡形態學變化往往是非特異性的

然而炎症變化的位置、範圍與變化的連續性與否並搭配黏膜切片

卻是鑑別診斷上很重要的依據🕵️‍♀️


🎯治療

🏊生活方式調整及飲食、營養治療:適度運動及正常作息,補充營養素 (鈣、鐵、葉酸、維他命B12、鋅、鎂),使用短鏈或或中鏈脂肪酸

💊藥物:為IBD的主要治療方式

☀️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 藥品:即mesalamine或mesalazine。

☀️腎上腺皮質酮 (Corticosteroids):一般只在急性期使用

☀️免疫調節劑 (Immunomodulator) :此類藥物有免疫調節作用,會增加感染或癌症機會

☀️生物製劑 (Biologic agent):越來越多生物製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提供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

🔪手術治療:這是逼不得已已經產生像嚴重狹窄或腸穿孔時的最後手段,希望我的患者們都不會走到這一步…😇


#發炎性腸道疾病

#不好診斷

#治療更難

#祈求患者們都能治療順利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內視鏡手術表演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謝謝大家的支持與祝福~🥰

內視鏡手術的表演很順利地完成~


這次受邀表演

內視鏡抗逆流黏膜切除手術(Anti-reflux mucosectomy surgery, ARMS)

非常~非常~高難度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手術😅

日本的創始人Inoue教授後來也說這項內視鏡手術難度太高而很少做了…


還記得會前會的時候

當我說我要表演的是此項手術

全場靜默…

我還在納悶…大家怎麼都沒有反應???🤔


結果…會議結束後

好多醫師來問我

「你真的要執行ARMS?」

「你要用double band (可以折)內視鏡嗎?我們醫院有特地買了double band 內視鏡還是做不起來⋯⋯」

「什麼!?你用一般的內視鏡做!?那真的有辦法做嗎?」😱


是的!

沒錯~

我就是用一般(不能折)的內視鏡來執行~😎


很高興手術順利的完成~

除了不受控的雙手一直往前衝

一直被提醒「你慢一點~」😅😅😅

結束後也與來自各地的內視鏡醫師互相交流

交換了很多不一樣的想法與心得~

「你一定是最年輕就受邀表演的醫師了!」


是啊!

真的很高興自己還算年輕(也不年輕了...😅)就受到肯定🥳

也很慶幸自己有雙靈巧的手

感謝大家給我的祝福~🥰

珍惜自己的天賦

期待繼續給患者更好的照顧~💪


#內視鏡手術

#Live Demo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壺腹癌…是什麼?🤔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這幾天

想必大家都有注意到前駐泰代表李應元疑似罹患壺腹癌而病逝的消息…😢


「壺腹」…在哪裡?🤔

「壺腹」位在膽管和胰管相會進入十二指腸的交界處

因解剖位置之相關性

與原發於胰臟頭、十二指腸及總膽管遠端之癌症統稱為壺腹周遭癌

好發之年紀約在60-70 歲


其實壺腹癌不算常見的癌症

每10萬人發生率僅約0.3-0.46人🎲

確切的發生原因以及危險因子都還是沒有很明確

那些會導致胰臟癌、十二指腸癌及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都被認為可能有關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壺腹癌約有70%由腺瘤惡化而來

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阻塞性黃膽(80%)及慢性腸胃道出血合併貧血 (>30%) 等

由於壺腹位於交通要塞🚝

當壺腹腫瘤堵住膽管

會造成膽汁淤積,出現黃疸症狀

如皮膚變黃、眼白變黃、解茶色尿,以及糞便顏色灰白等

若腫瘤壓迫胰管

則可能併發胰臟炎,出現嚴重腹痛、噁心、想吐等症狀

所以對於反覆性發燒黃疸肚子痛卻又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時

臨床上就要很小心😰


診斷工具🔬

腹部超音波

胃鏡

內視鏡逆行性膽道胰管攝影(ERCP)

管腔內超音波(IDUS)

電腦斷層攝影(CT)

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 (MRCP)及經皮穿肝膽道攝影(PTC)


治療

對於壺腹腺瘤

在詳細檢查確認無膽管胰管侵犯後

可以考慮以內視鏡執行局部壺腹切除術(ampullectomy)

一旦臨床上懷疑有進展為壺腹癌

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治療仍昰外科切除腫瘤🔪

相對於胰臟癌,壺腹癌有較高的切除率及長期存活率

外科切除的標準術式昰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

或者有些新的論點主張幽門保留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優點包括手術時間較短、出血較少,術後營養狀況較佳

其長期存活率也不比標準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差


與另外兩種與壺腹周邊相關癌症(膽管癌、胰臟癌)比較

壺腹癌的生長其實相對緩慢

而存活率也是三者中最好的🥳

也基於這個理由

如果病人的體力許可,治療上還是建議以外科手術為主😎

和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壺腹癌

#高品質內視鏡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定期追蹤超重要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原來大腸腫瘤不是只能選擇開刀😎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過往對於大腸內較大的腫瘤😱

只能選擇外科結腸切除手術

隨著內視鏡技術的進步

針對一些較大型的癌前或早期癌腫瘤

可以在無須開腹的情況下

利用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將腫瘤完整切除並保留器官🤩

與傳統手術相比

具有無體外傷口、術後恢復快以及提升長期生活品質之優點

且對於早期癌的治療與手術可達到一樣的效果🥳


感謝😍

陳女士撥冗分享親身經驗

她說:「張醫師,你有這樣的技術一定要造福更多的人~」😇


患者不只是我們的老師

也驅使我們更堅定地走下去💪

感謝🥰

當天採訪的記者與現場幫忙的朋友們


☀️<婦人每年必做大腸鏡檢查 慶幸早發現腫瘤並切除>-聯合報/ 元氣網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0/5831218

☀️<原來大腸腫瘤不是只能選擇開刀>-Yahoo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5%8E%9F%E4%BE%86%E5%A4%A7......

☀️<台中婦大腸長「棒球般大」腫瘤 內視鏡切除術不留痕>-ETtoday新聞雲/健康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105775

☀️<早期大腸腫瘤 可內視鏡切除不用開刀>-新唐人亞太電視

https://www.ntdtv.com.tw/b5/20211020/video/307439.html?%E6%97%A9%E6%9C%9F%E5%A4%A7%E8%85%B8%E8%85%AB%E7%98%A4%20%E9%86%AB%E5%BB%BA%E8%AD%B0%E5%8F%AF%E5%85%A7%E8%A6%96%E9%8F%A1%E5%88%87%E9%99%A4%E4%B8%8D%E7%94%A8%E9%96%8B%E5%88%80

☀️<原來大腸腫瘤不是只能選擇開刀>-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https://www.ner.gov.tw/news/617092fcd090d100076f3e81

☀️<婦大腸長腫瘤 微創切除免開刀>-真晨報

http://www.5550555.com/web/story.html?s=206911


#大腸腫瘤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膽囊結石~~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雖然

少數患者可能會因為膽囊發炎住院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有膽結石


但是

絕大多數的患者其實平常沒有甚麼症狀

是因為超音波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膽囊結石😆


膽結石主要是膽固醇、膽色素、鈣質、蛋白質以及少量脂肪酸等物質組成

依照結石的組成主要可以分成膽固醇型與色素型這兩型


🙄哪些人容易有膽結石呢?

⚡️遺傳:家族中有罹患膽結石的病人

⚡️年齡: 通常年齡愈大罹患膽結石的機會也愈高,尤其40歲以上

⚡️性別: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機率略高於男性

⚡️藥物:避孕藥、女性荷爾蒙、降血脂藥、肢端肥大症治療藥物等都會增加膽結石風險。

⚡️肥胖

⚡️糖尿病

⚡️高血脂

⚡️溶血性貧血


一般而言

70-80%的患者終其一生並不會有症狀

剩下的20-30%的患者可能會有下列情形😰

😵膽絞痛: 偶而(尤其吃到油脂食物時)發生右上腹絞痛的情形,但可能過幾個小時自己就好了。

😣膽囊發炎:右上腹絞痛的情況加劇,甚至伴隨發燒

😖膽管發炎:黃疸都跑出來了!😱😱😱


🎯治療的部分:

沒有症狀的患者,固定追蹤即可

膽絞痛的患者,可以嘗試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但如果仍然療效不佳,甚至影響生活品質,就建議手術治療

一旦發生膽囊發炎或膽管發炎就會建議手術將膽囊拿掉😅

而目前手術的方法以腹腔鏡膽囊摘除術為主流喔!


#膽結石

#清淡飲食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世界內視鏡組織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雖然

台灣一直遲遲無法加入WHO😭😭😭

沒關係

我先幫大家踏入國際


很高興能受邀參加WEO(世界內視鏡組織)🥳🥳🥳

能跟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醫師交流

尤其在經歷了超級忙碌的一周

真的…

很累…😅

不是啦~~是真的很開心😍


各個國家的醫師

都分享各種不同的臨床經驗

反覆討論

就是為了找到對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法👍


雖然真的好累🥵😵

但想到只要我能再更好一點

我的患者們就能再更好一點

一切的付出

值得了~🤗


其實這個星期心情有點down…😢

陸陸續續有幾個患者在抗癌的路上受到了挫折…😰

看著他們我卻無能為力…

好難過...

希望大家為他們加油💪

也為自己加油

在與疾病抗戰的路上

我們一起努力

真心希望

我的患者朋友們

都能趕快康復

都能健健康康的🥰


#大家一起加油

#健康生活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TDDW 2020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哇~🤭

一年前的回顧

一年前的今年

第一次踏上國際的舞台😅

代表台灣與韓國內視鏡的專家針對大腸腫瘤的內視鏡手術進行討論

開啟了接連一場又一場的演講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與世界各地的專家交流

可以拓展視野

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不斷修正想法、知識與技術

也可以讓世界看到我們台灣🇹🇼

疫情打亂了好多事

改變了生活模式

卻改變不了提供患者更高更好品質照護的心~🥰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讓世界看到台灣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巴瑞特氏食道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胃食道逆流也會長癌!? 😱😱😱


最近實在太忙了…🥵

2周內講了3場演講…😅

趕緊來更新一下~~


做完胃鏡醫生跟我說我的食道和胃交界處有問題

切片報告說是一種叫”巴…八…疤什麼的…”🤣🤣🤣


 ”巴瑞特氏食道”  是一種癌前病變🥶

原因是長時間的胃食道逆流

食道下端從原本的扁平上皮轉變成柱狀細胞

這個過程我們稱為 「腸化生」

而導致產生癌變的機率上升😱


一般而言這是長時間胃食道逆流而沒有好好治療容易產生的併發症

巴瑞特氏食道嚴重程度如果依照病理區分可以從無異常化生、低度、中度、高度再變成食道腺癌

每年癌化的機率約0.3-7%🎲


🔍哪些狀況是巴瑞特氏症危險因子

⚡️ 胃食道逆流超過5-10年

⚡️ ≥ 50 歲、肥胖、男性、抽菸

⚡️ 合併橫膈膜疝氣

⚡️ 有夜間逆流症狀

⚡️ 一等親友巴瑞特氏食道或食道腺癌

有沒有發現~其實就是胃食道逆流持續太久沒有治療嗎~🧐

所以有相關問題的朋友可以回顧複習一下5/29那篇關於胃食道逆流的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盡量讓自己不要處於反覆胃食道逆流的狀態


🔍巴瑞特氏食道該如何治療 ?

💊氫離子幫補阻斷劑(PPI)

目前健保給付切片確診巴瑞特氏食道患者一年期的氫離子幫補阻斷劑(PPI),為目前效果最好的首選治療藥物

⏰接著就是定期追蹤~追蹤真的很重要

💊內視鏡燒灼或切除

針對大範圍或較嚴重的巴瑞特氏食道可用

射頻燒灼術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電燒治療或

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常常有患者在其他地方一直無法將胃食道逆流治療好或者產生嚴重的巴瑞特氏食道而轉診過來

對於如果有結構異常(例如橫膈膜疝氣)的患者

🎯會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合併抗逆流黏膜切除術(anti-reflux mucosectomy surgery, ARMS) 一併解決巴瑞特氏食道與橫膈膜疝氣的問題


再次提醒

記得一要定期追蹤早期治療喔!

千萬不要忽略長時間胃食道逆流帶來的影響!!!🥰🥰🥰


#胃食道逆流

#巴瑞特氏食道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BNT來囉!😍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前天(9月2日)首批BNT進來囉~🤩

相信很多人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之前分享過幾篇關於疫苗的解析

(分別在6/10.13.27,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

不過主要針對當時國內可能打到的疫苗AZ和Moderna分析


今天就來幫大家更新一下😎

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

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大約每2個人就有1個人會有

其他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發燒等等

比較需要注意的嚴重不良反應包刮過敏性休克及心肌炎這2項😅

發生機率大約百萬分之5到10🎲

心肌炎較容易發生在年輕男性🙅‍♂️

若打了第一劑發生心肌炎,第二劑就不建議再接種mRNA疫苗,可能改打腺病毒載體疫苗或蛋白質疫苗較適合


一般施打mRNA疫苗後

1個月內都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1星期內有心悸、呼吸急促及胸痛

就要趕快就醫🚑


考量到學生要上課的需求👩‍🏫

目前衛服部規劃

首波BNT疫苗開放12至17歲學生對象造冊接種

其餘再優先提供18至22歲大學生及民眾至預約平台意願登記及預約

有些門診患者就帶著小朋友來問我

小朋友比較少有重症或死亡案例,這樣還需要接種疫苗嗎?💉

當然要~~

學教,就是無法避免的群聚活動

打疫苗除了保護孩子們免於染疫

防止在校傳染給同學及師長

更重要的是避免回家後傳染給父母與風險更高的長輩🧓👵


哪些人不建議打疫苗?

基本上目前只有

1.最近血壓血糖控制很差

2.未成年人(但目前mRNA疫苗實驗已經證實可以使用在12-18歲兒童)

3.過往曾經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

若目前正在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急病者則建議待病情穩定以後再施打


陸陸續續有些門診患者打完疫苗了

也出現很多不同的副作用

大多都是發燒、局部注射疼痛等小副作用

但還是有些出現了像肝發炎、腹痛(明明之前肚子都好了…打完又痛了起來)、腳腫、大小便異常、或血栓等等

雖然大多也都是自限性的

大概4-8周就會過去


但還是要提醒大家

打完疫苗務必多喝水多休息

留意相關副作用

如果真的出現不對勁的症狀

盡快回醫院就醫喔!🚑

希望大家都沒有出現太大的副作用

又可以得到大大的免疫力💪


#COVID19

#BNT疫苗

#多喝水多休息留意副作用

#群體免疫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腸道化生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嘗到花生???🤣🤣🤣~腸道化生!!!

既然有人發問了🤔

利用時間就來跟大家分享”腸道化生”


有些患者在門診聽我解釋胃鏡報告時

可能會聽到這個詞

Intestinal metaplasia

中文翻譯”腸道化生”、”腸化生”或者是”腸上皮化生”

意味著胃的上皮細胞”變形”成像是腸細胞的外型

通常暗示著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

而變形後的腸上皮會失去本來胃上皮細胞的保護功能

胃的功能變差後又會加重慢性發炎

最後成為一個不好的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甚至產生了胃癌😱


腸道化生最讓大家覺得害怕的就是它是”癌前病變”

常常患者在聽到癌前病變就會開始擔心😵

“癌症”現在的觀念大多不會突然跑出來

一般都會是從慢性發炎開始

久了細胞開始變形或者在不對的地方看到不對的細胞

再變成癌前病變

然後低度異常分化、中度異常分化、高度異常分化…

而後就變成癌症了

腸道化生既然是慢性發炎的產物

自然也就不意外是癌前病變囉!

根據統計腸道化生演變成胃癌的機率大概是在5%左右🎲


🔍有腸道化生該怎麼辦呢?

基本上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逆轉腸道化生

但就像前面幾篇分享過關於消化性潰瘍類似的觀念

要找出胃部發炎的原因❓

盡可能的扭轉它

比如說有胃幽門桿菌就要徹底殺菌

長期吃不必要又會造成胃傷害的藥物就停掉


接著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追蹤✨囉!

常常有此疾病的患者

胃裡都是無數的腸道化生

追蹤的重要性就是要盡早🕵️找出癌變的病兆

而有沒有認真地每一個病兆都仔細看過

又或者有沒有能力早期診斷出剛開始癌變的病兆

才真的是考驗一個內視鏡醫師功力或細心度的地方😎


分享兩個真實案例

一位海軍退役將領

一開始因為胃潰瘍到我門診

切片後發現有腸道化生

於是建議定期追蹤

結果他隔了快3年才又回來追蹤

胃鏡發現5公分大的胃癌😱😱😱

只能全胃切除然後接受化療

從本來天天都可以去爬山游泳到後來幾乎都躺在病床上😭


另外一位很可愛的婆婆

一開始胃痛來找我

她說她胃痛給其他醫師看了3年都看不好😅

於是我幫她診斷出位幽門桿菌感染並成功殺菌💊

切片中一樣發現有腸道化生

建議定期追蹤

婆婆搬到台南

所以我建議她就近的醫療院所追蹤

但她還是堅持每年都要上來台中給我追蹤😅😅😅

去年發現一個微小病兆轉變為早期胃癌

用內視鏡手術順利將早期胃癌切除

不須切胃不須化療

生活品質相當好

一年多了目前追蹤都沒有癌細胞再復發


這就是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腸道化生

#定期追蹤很重要

#胃癌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胃幽門桿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蛤~醫生你說甚麼菌?」😵

常常在跟患者解釋胃鏡報告尤其切片病理報告時

患者就會出現黑人問號???😅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

可生存在胃這種極酸環境中

有的人不會發生不適症狀或僅輕微的消化不良

有的人會因感染導致胃酸過多,甚至併發幽門部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但最可怕的,可能走向慢性胃炎,最後導致胃癌和胃淋巴癌😱MALToma(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治療嗎?

常常在門診遇到沒有症狀卻因為健康檢查而發現感染幽門桿菌的患者

有時候患者也對於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產生疑惑🙄

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

大部分無症狀的患者多處於這一階段

經年累月每個人依不同速率演進

一部分人會在這個過程中引發潰瘍

若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則潰瘍復發的機率將由原來的 50% 降為 10%。

若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

有鑑於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最好的選擇🥰


🔎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嗎?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就是經”口糞傳染”

細菌可以存在糞便、胃液、或口水中

透過誤食被汙染的食物或水

感染的可能性與細菌數的多寡與被感染者的身體狀況有關

所以平常應該

⚡️注重環境清潔,飲食上應該避免生水、生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使用公筷母匙,如廁後務必清潔雙手等


🔎要如何得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檢驗幽門桿菌感染可以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兩種

☀️「侵入性」:

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非侵入性」:的方法大致上有下列三種:

✨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病人把含有碳13的尿素喝入胃內

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

經由測定病人呼氣的碳13含量來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

✨血清抗體測定法 :

 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

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桿菌

因而臨床上較難使用血清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

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做進一步確認

✨糞便抗原測定法: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


🔎幽門螺旋桿菌應如何治療?

現在多採取三合一療法(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

治療 7 ~ 14 天

約莫有 70-80 % 以上的成功率🎲

但這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少數病人有時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覺、過敏等副作用😰

一般停藥之後,這些不適現象就會消失

在治療完成至少 4 週後

通常會以呼氣試驗或再次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來確定幽門桿菌是否存在

倘若第一線治療失敗

可以憑經驗使用其他種類之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成功率一樣約有八成

但如果再次除菌失敗

最好使用內視鏡採樣進行細菌培養,以確定哪些抗生素有效後,再給予適合的處方

在臺灣每年仍有 1 % 復發或再感染之機率😅

成功除菌後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感染喔!


#胃幽門桿菌

#胃潰瘍胃癌胃淋巴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解便那件”大”事💩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解便

雖然是一件看似不起眼每天都會做的事

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

卻是件不可輕忽的”超級大事”


❓在醫學的定義上

便秘是指排便頻率的減少 (一週少於三次),或糞便性質的改變 (變硬、變乾、不易解乾淨)

而只要在一年裡面有至少12週 (不需要連續)就算是慢性便秘囉!


❓為什麼我會便祕呢?

便秘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水喝太少、蔬果吃太少或運動量不足

🌟大腸病灶:像憩室、大腸缺血、發炎性腸病、子宮內膜異位、異物、肛裂及痔瘡等良性的病灶,當然我想大家最害怕的是惡性腫瘤

代謝性及內分泌疾病:像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懷孕、高血鈣、低血鉀、紫質症、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等

🌟神經及肌肉病變:像脊椎神經病變、腦神經疾病或腸道神經異常

風濕性疾病:皮肌炎、肌強直性營養不良、澱粉樣變性病、硬皮症及全身性紅斑狼瘡合併血管炎

🌟藥物:常見的藥物包括止痛藥(如:鴉片製劑)、身心科藥物(如: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精神科藥物(如:抗巴金森氏病藥物)、血壓藥物(如: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利尿劑)、含陽離子藥物(如:鐵劑、含鋁胃藥、鈣片、口服鋇劑及重金屬 (砷、鉛、汞))


❓便便有秘密?

你是否上完廁所後會看一下👀自己的便便呢?

你知道便便中常常藏有秘密🤫嗎?

便便的顏色和型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一般糞便顏色屬於金黃色是正常的

🌟顏色偏深的糞便,如果是偏綠色可能是吃了深綠色蔬菜

🌟如果是偏紅色,要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吃了類似西瓜、火龍果之類的食物

但如果好幾天都排出「有黏性、偏深色、暗紅色的糞便」,就有可能是腸道出血,而腸胃道的出血可能是發炎、潰瘍、感染,甚至是腫瘤造成的😱

如果直接出現「血便」,可能代表有痔瘡、息肉、肛門破裂,或是下腸道的腫瘤

🌟如果排出白色的糞便,多半代表膽汁出現問題,無法消化脂肪、也沒辦法幫糞便染色,可能是膽囊本身、或是製造膽汁的肝臟、或是幫助消化脂肪的胰臟出了問題

🔎而直腸要產生「排便感」,需要 300 公克的糞便量,所以如果你吃的東西太少導致糞便量太少,也不會想要排便

🔎其實糞便的量會跟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有關,如果吃比較多蛋白質、油脂,糞便的量會比較少,如果吃比較多碳水化合物、纖維質,糞便的量就會變得比較多


❓便秘該怎麼辦?

長期便秘,會讓腸道功能變得更差,因為便便中的廢物會影響腸道的微菌叢,同時也讓腸道變得更不蠕動;而腸道功能變差,又會導致便秘變得更嚴重,最後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通常我會稍微檢視一下藥物的部分,有沒有什麼藥物是患者不需要長期使用又會影響排便的

🌟再下來就是建議在生活飲食習慣上做些改變及調整

💧多喝水

💧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五穀雜糧、水果等)來幫助排便

💧適度補充油脂:好像潤滑劑,讓糞便比較好排出

💧補充蛋白質:使便便較有黏性,不會散開

💧保持運動的習慣:如果真的沒有空,在家追劇時也可以不要讓手閒著,順時針按摩肚子

💧如果真的還是便秘就只好搭配一些藥物,讓自己能夠有良好的排便習慣


雖然便秘看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症狀

然而便秘也可能透漏著各種身體的警訊

如果有下列情形

⚡️便秘持續超過3週以上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增加/減少排便次數,或糞便量明顯增加或減少、上完廁所卻還有「沒清乾淨的感覺」超過2週以上 

⚡️伴隨血便

就會建議儘早就醫與醫師討論喔!

了解自己腸道內的狀況,才能及早知道自己身體散發出來的警訊

希望大家都能培養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朝健康生活一起努力💪


#便便有秘密

#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健康生活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say no to大腸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工商服務時間~~🥳🥳🥳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在去年3月份出版的”say no to大腸癌”

這是由台灣對於”大腸癌”跨科別總共20位頂尖專家共同撰寫🤩

很榮幸自己能被列在這個頂尖的”下水道工人”團隊裡面


我想大家都知道國人的大腸癌發生率不斷上升

但你知道

有一群努力正為了扭轉這樣趨勢的醫師不斷努力著嗎?💪


當時我們就是想說

台灣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甚至是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越來越多😱

現在又是個網路資訊爆棚的時代

有時候患者或家屬也對於過多的資訊而感到困惑😵

於是發起共同出一本淺顯易懂卻又能點出重點的書

給有需要的患者或家屬參考


想起過程蠻有趣的

因為必須涵蓋所有層面

從大腸的介紹、息肉變癌的過程、大腸鏡檢查前或後需要注意的事情甚至是到大腸癌確診後各種治療的介紹都有

所以找了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家

而志同道合的大家也真的是將緊湊到不行的時間硬是向擰毛巾一樣擰出時間來

將行醫的心得以及想告訴患者或家屬的話

共同撰寫了這本書📖


門診時

因為時間真的有限

雖然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來解釋及衛教

但還是怕沒有辦法好好跟病患及家屬解釋所有該注意的事情

所以有時候當患者或家屬還是有問題時

我會告訴他們有這本書可以去參考

我也一定會跟大家說

不一定要買

(我是受邀撰寫,不會因為大家多買一本,我就多分到任何一塊錢啦~😅)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書局翻翻看

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其實有些時候跟患者說明時都有點不好意思

好像是在推銷書籍…🤣🤣🤣

在強調一次

我不會因為大家多買一本,就多分到任何一塊錢啦~

不必因為我而特別去買喔!


但有越來越多患者都跟我說

張醫師你那本書可以借我拍一下嗎?

張醫師你可以再跟我說一次你寫的那本書的書名嗎?

所以還是決定放上來好了


如果你有相關問題

很想知道相關的醫療資訊

又怕網路上充斥著太多錯誤訊息🈲

真心❤️推薦給你這本”say no to大腸癌”

很高興也很榮幸參與這本書的編寫

真心希望這本集合大家心血的書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


#大家一起say_no_to大腸癌

#高品質內視鏡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看比賽看到胃痛嗎?🤣🤣🤣~~消化性潰瘍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上腹痛?😵

常常去藥局拿成藥吃嗎?

小心是消化性潰瘍喔!😱

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當嚴重的胃或十二指腸發炎破壞了表層粘膜

就是所謂的”潰瘍”


🔍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哪些常見的症狀呢?

🌟上腹痛-可能為空腹疼痛或飯後加劇

🌟飯後易腹脹- 經常嗝氣

🌟吃不多容易飽

🌟噁心、想吐

🌟無症狀

    ⚡️研究統計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潰瘍病患沒有明顯的症狀,尤其是年長或者正在服用消炎止痛藥的病患


🔍為什麼會潰瘍呢?

❄️幽門桿菌感染 (Helicobacter pylori)

❄️藥物

     ⚡️常見的藥物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其他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等

❄️ 壓力-比如遇到重大壓力事件、生重病、或🌧個性易緊張焦慮等


🔍如果潰瘍不治療惡化會有什麼併發症呢?

🌧出血-吐血、咖啡色嘔吐物、黑便(瀝青便)

    ⚡️厲害的潰瘍造成底層血管破壞出血,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休克

🌧穿孔

    ⚡️嚴重潰瘍可能破壞整層胃壁、腸壁造成穿孔破裂

    ⚡️此時會有非常劇烈的腹痛

    ⚡️需要立即手術治療

🌧阻塞-持續嘔吐無法進食

    ⚡️反覆潰瘍發生可能會造成胃出口變形甚至阻塞


🔍該怎麼治療?

無論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善上述的原因,藥物的部分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胃酸抑制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組織胺阻斷劑 (H2 blocker)

    ⚡️胃酸中和劑 (Antacids)

🌞黏膜保護劑-服用後可以在胃粘膜行成保護膜


當胃部不適時

千萬不要亂吃成藥

尤其把消炎止痛藥當胃藥來吃

反而會造成惡化!!!🥶🥶🥶

曾經我就遇過一個患者

因為胃痛就一直吃消炎止痛藥

吃到吐血來急診😢


#消化性潰瘍

#肚子痛

#千萬不要亂吃成藥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我只示範一次…15分鐘診斷肺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上週門診

一位阿姨一進來就說:「張醫師,我是XXX的媽媽(XXX是…???😅原諒我病人太多有時候真的記不起來…),我女兒叫我一定要來給妳看。」

我:「喔~好!所以是哪裡不舒服呢?」

阿姨:「沒有啦,我去健康檢查,然後他們說我的什麼腫瘤指數有點高,叫我要去大醫院檢查!我女兒剛好送東西去你們醫院XX部,他們就推薦說反正有甚麼疑難雜症找你就對了。」說著拿出了健檢的報告,CEA(癌胚胎抗原)100多…真的高了不少🤔

**聽到我們醫院的同仁都這麼說了…當然不能漏氣,謝謝大家那麼愛戴...😆

我:「喔~這個腫瘤指數在我們腸胃科通常跟胃癌、大腸癌等等有關,可能會建議安排後續的內視鏡檢查…」

說著就開始反射性的安排內視鏡檢查

不過大家應該知道我會利用排檢查的空檔(約莫數十秒)閒聊一下

我:「阿姨,你平常都沒有不舒服嗎?」

阿姨:「有啦,有時候會吐血…」

聽到我真的快吐血…😱都吐血了還一副無要無緊的樣子

對於這種主訴,一定要馬上區分”血”是來自耳鼻喉、肺部還是消化道

不過細問,阿姨也分不出來是咳血還是吐血,就有時候刷牙時會咳一下就有看到血

我:「阿姨,我們先照個X光好了」馬上安排X光

10分鐘後…阿姨照完回來了

我:「阿姨,這個可能是肺癌😢,不是腸胃道的問題…」

邊說邊把胃鏡刪掉

解釋完X光立刻把阿姨轉到胸腔科


本周阿姨又掛號來了

阿姨看起來還是一派輕鬆:「張醫師,我女兒叫我一定要來謝謝你,這麼快就幫我查出問題。」

幫她看看電腦斷層外,也又閒聊了一下

告訴她,我的媽媽在我還是學生時也是因為肺癌上天堂了😇

也鼓勵她,現在醫學那麼進步,有更多更好的治療,要有信心!

看著她笑笑離開的背影

也祝福她後續的治療能順利

常常我用我媽媽的例子鼓勵癌症患者


在我高三那年我媽媽診斷肺癌第4期

陪著她看遍全台灣的名醫

我也曾在清晨3點到台大排隊掛號

5年~我媽媽用她的生命寫下在當時不可能的傳奇

也用她的勇敢教會我一切

因為當過病患家屬

更能體會病患及家屬的心情

現在醫學又更進步了

相信大家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勇敢面對

#早發現早治療

#閒聊不只是閒聊

#謝謝母親教我的一切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脂肪肝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你今天”粉肝”了嗎?😅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吃過”粉肝”

粉嫩粉嫩的~入口即化


你知道嗎!?😅粉肝其實就是脂肪肝

依據統計台灣最常見的肝病,不是A.B.C.D.E肝,其實是脂肪肝

盛行率約在3成左右,也就是每3-4人就有一個人有脂肪肝😵


台語的形容非常貼切「肝包油」

過多的脂肪(以三酸甘油脂為主)充斥在肝臟

通常不太會有症狀

但時間一久發現時肝臟早已受到傷害

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就接踵而來😭

脂肪肝值得重視,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跟多重疾病,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脂肪肝的危險因子

除了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等已知相關疾病為已確定之危險因子,還有以下相關因子:

🌟久坐的生活型態

    長時間久坐像使用電腦或在電視前追劇

🌟肌少症

🌟飲食因素

    近年來飲食西化,食物中充滿肉類、油脂及含有精緻糖類飲料等

🌟基因影響

     PNPLA3,亞洲人中約13-19%的人帶有這個基因異常。

🌟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年紀大、男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維他命D缺乏、甲狀腺低下都是脂肪肝進展的危險因子。


脂肪肝要不要緊? 🤔

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樣,會經歷所謂的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雖然比例較BC肝炎為低,但是當脂肪肝進展到肝癌,每年會有1-4%機會發生肝癌😱😱😱


要怎麼消除脂肪肝呢?

⚡️正常作息

⚡️戒菸、戒酒

⚡️均衡飲食,吃營養不吃熱量

⚡️適當運動,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

⚡️維持理想體重,肥胖者建議減重5~10%


簡單來說

多蔬果、少油醣、多運動

定期追蹤

讓我們都能朝向健康人生邁進💪


#肝包油

#追劇記得走動走動

#多蔬果少油醣多運動

#定期追蹤很重要

#健康人生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貧血

 

作者:張安迪 醫師





感謝本院尖端醫療-PRO-CARE高級健康管理中心邀請演講🥳


因為有高品質的內視鏡診斷及治療能力

因為有精確的臨床診斷力

因為總是能解決病人的問題

越來越多疑難雜症的轉診😅


每一次的挑戰

都是一個讓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

(不過,腦細胞也死了很多…🤣)


這次是一位”大人物”😱

嗯…真的是大人物…

曾經獲選為台灣代表人物的他

這幾年飽受病痛所苦

還記得那個晚上

接到院長直接打來拜託我幫他親自診治

(不過當然醫療不會因為他的身分而有所不同😆)


去年患者因為腸胃道出血併貧血反覆住院了3次

中間接受過2次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都說沒事

但還是反反覆覆因為腸胃道出血併貧血至醫院就醫😭


於是我親自重新安排了一次內視鏡檢查

在胃裡找到了一個小小的血管增生在流血,馬上用內視鏡止血

大腸則找到腺瘤型息肉,做了息肉切除術

後續經由抽血發現患者因為曾經開過刀的關係合併有缺鐵性貧血

經由口服藥的調整搭配針劑治療

患者在本周回診

血紅素已經回到正常值囉🎉🎉🎉!

而且過去一年來因為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都不見啦🎊🎊🎊!


貧血🩸

是個不太罕見的問題

原因卻非常多

可能是身體哪個部分在出血

可能是家族遺傳或骨髓造血出問題

可能與飲食🥢(全素、偏食、咖啡、茶或加工食品…)或藥物💊有關

也可能與賀爾蒙、慢性疾病或者癌症(尤其消化道癌症)相關

仔細推敲不漏掉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找到真正病因對症下藥

才能真的解決患者的問題💪


在這個擁有全中國附醫最好視野的會議室演講

(正好在升3級警戒前…還沒有室內5人的限制😅)

真的感覺非常好

透過每個個案的回顧與分享

都可以讓我重新檢視過程

每一次的挑戰

都是一個讓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


然後…

又接到本院加護病房的邀請

擔任成人加護訓練課程的講師🧑‍🏫

關於”急重症病人的消化系統評估”的課程就在1個月後

如何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消化系統這件事

我想~可以讓我們小小的期待一下🤗


#高品質內視鏡

#貧血

#消化道出血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白頭髮多了好幾根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胃黏膜下腫瘤

 

作者:張安迪






<我用我的肩膀~換妳的健康!!!💪>


患者胃裡面長了一個3公分的黏膜下腫瘤😰

胃部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 tumor),指胃部表皮層以下長出的腫瘤,可從黏膜肌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層甚至漿膜層外分化而來的腫瘤。


病灶可以是良性的,如囊腫、脂肪瘤、異位性胰臟;但也有部分有惡性或轉變為惡性的可能性,如胃腸道基質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神經鞘瘤等。一般而言,我們會安排內視鏡超音波以鑑別何種分層來源的病灶,必要時會輔以深層切片或細針細胞抽吸以取得病理上的確診,再搭配電腦斷層綜合判斷做出臨床診斷。


過往此類病人僅能接受外科手術😭,部分位置的腫瘤甚至需要次全胃或全胃切除,術後的生活品質都大打折扣😵。現在卻可以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切除,而免於開刀。


雖然這不是我們內視鏡手術切過最大的腫瘤,但卻是相當成功的一個案例,本來認為手術中可能會導致胃破掉(也已經做好相關準備),過程中小心翼翼沿著薄薄的肌肉層將腫瘤剝離,在不碰到胃的肌肉層順利處理預期中會遇到大出血,那薄如蟬翼的一條線啊😱😱😱!最後完整地把腫瘤切下來後,再像拉拉鍊一樣把傷口關起來!昨晚將錄影檔傳給日本的教授,也得到相當高的回饋「非常漂亮的手術!」簡直比中樂透還開心~🎊🎊🎊


但是一直維持著一個奇怪又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1.5個小時(因應腫瘤的位置,不得不用那麼奇怪的姿勢手術,而且還不能隨便鬆開,不然胃就破了!),今天,左邊的肩頸超~級~痠~痛~的🥶,讓我今天做檢查做到快哭出來🥺!明天遇到我,千萬不要在我視線外(需要轉頭)叫我,不然一定會當場飆淚給你看🤣🤣🤣


不過看到病人很順利地昨天術後就恢復經口進食,沒有痛、沒有發燒、沒有任何不舒服,今天就出院了,我想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黏膜下腫瘤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準備去吃肌肉鬆弛劑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微解封~為解瘋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

雖然延長三級警戒到7/26

但是從後天7/13起部分措施將適度鬆綁🔓

在緊繃了1個多月後

🎉總算是迎來了”微解封”🎉


無論是贊成與否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從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總算看到改善成果

而我們也成功地踏出了一小步👣

一直以來

我都認為"防疫"與"經濟"是兩難的課題👉👈

所以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又或者兼顧防疫與民生經濟

無非是全民共同努力盡快施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及做好自我防護這幾個步驟😷

以期望達成7/26正式降級的目標🎊


就我自己的觀點而言

我並不認為每日公布的確診個案就能代表現下所有感染者

也不認為這次的武漢肺炎會像之前SARS一樣自己就消失

因為武漢肺炎不但不怕熱不怕冷也不斷的突變🙀

或許未來武漢肺炎會流感化

會一直存在也會不斷變種

所以我們必須一段時間就要針對新的突變種補打一下疫苗💉


新的生活模式

出外都要戴口罩、勤洗手及做好自我防護

每周固定自我居家檢測是否感染再往上呈報

都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


這裡要非常鄭重提醒一下大家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打完疫苗”真的”不代表不會感染」

實在太重要了…只好說3次


從來沒有一支疫苗說自己可以100%💯預防某種疾病

更何況武漢肺炎還不斷變種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打了疫苗就呈現”無敵”狀態🦸‍♂️

<週三門診中一位阿伯很自豪地拉下口罩跟我說他已經打完疫苗…🈲❌😱>

戴好口罩、做好手部衛生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提醒大家

前陣子的大雨🌨讓台灣的水情總算解了渴

(記得還是要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喔!😆)

卻也暗示我們台灣即將進入傳統雨季





每年夏秋兩季多雨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活環境

登革熱就是透過病媒蚊的叮咬而傳染

所以平常就要落實「巡、倒、清、刷」

  1.「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3.「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盡量身著淺色長袖衣褲

如果有不明原因頭痛😵、發燒🤒、後眼窩痛🥵、皮疹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

記得盡速就醫~


#微解封_為解瘋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巡_倒_清_刷_預防登革熱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肝炎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熟悉的廣告詞,卻真實的道出肝臟的重要性

任何原因引起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為「肝炎」

不同的原因會引起不同的肝炎,其中主要分為兩大類:病毒性肝炎與非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常見有A~E共5型

A型肝炎與E型肝炎,典型的「病從口入」,經由”飲食”傳染🥢

B型肝炎、C型肝炎與D型肝炎,則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

☀️赫赫有名的B型肝炎,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中(民國74年以前出生者)大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平均每五到七人就有一人

☀️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跟B肝類似,也和B肝一樣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或肝癌。


⭐️非病毒性肝炎

🍷自討苦吃的酒精性肝炎,俗話說「喝酒傷肝,不喝傷心😭」,因酗酒所導致的肝炎就是「酒精性肝炎」。久而久之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吃太好的脂肪肝,隨著這幾年病毒性肝炎逐漸減少,脂肪肝的比例卻逐步上升,可能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越補越大洞的藥物性肝炎,藥物大多經過肝臟腎臟代謝,所以吃藥不當時肝臟腎臟最先受害,肝臟雖然負責解毒,但本身也會中毒 

**草藥、補藥或保健食品也是藥,來路不明的藥物不要隨便吃~~


⭐️其他比較少見的肝炎

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病毒性、非病毒性肝炎之外,還有幾種比較少見的肝炎,如:自體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炎(威爾森氏症)、膽汁滯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黃熱病毒、EB病毒……等等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肝炎中的超級殺手──猛爆性肝炎☠️

在所有肝炎中最危險的要算是「猛爆性肝炎」了!這是最嚴重的一種肝炎,全部的肝細胞在短期間內全部「壞死」,肝功能完全喪失,肝臟的再生能力完全跟不上肝細胞破壞的速度,所以死亡率甚至高達80%以上。


肝臟是無聲的器官,70%的肝炎沒有症狀😕

剩下的可能以上腹部不適或腹脹、疲倦、食慾不振或黃疸來表現

如果有肝臟問題的朋友

記得平時要多留意症狀

定期追蹤

希望大家都能有彩色的人生😄


#小心肝

#定期追蹤很重要

#彩色人生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計畫研究群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分享好消息~~🎊

感謝台大來函邀請加入”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計畫”研究群

作為本科唯一一位醫師被邀請加入真的”受寵若驚”~~🍀


努力被看見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

不過,後面是更多的戒慎恐懼

“臨床研究”是為了找出對患者更好的治療方式

不能也不應該讓患者的權益受損😡😡😡


期許未來更加努力

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讓大家都能離"健康"更進一步😇


#努力一定會被看見

#為了大家的健康拚了💪

#感謝所有信任我的患者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腹瀉~拉肚子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生,我怎麼拉不停…💩」😢😰😭


腹瀉醫學上的定義基本上有下面兩種

1.次數增加:若一天超過三次以上即為腹瀉。 

2.糞便軟硬度降低及含水量增加:正常人糞便之含水量約為70-80%,當水量超過80%會形成軟便,含水量超過90%會形成水便。 

急性腹瀉:一般指腹瀉時間少於四週以內

慢性腹瀉:指腹瀉時間超過四週以上,即為慢性腹瀉。


原因多可以用病程的長短來做區分,

急性腹瀉以感染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及藥物的因素為大宗

而慢性腹瀉除了感染和藥物外還要考慮像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吸收不良疾病、內分泌疾病、蠕動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等疾病

腹瀉臨床上的表現為大量且快速的腹瀉,常伴有陣發性腹絞痛及腹脹。病患有較明顯脫水及虛弱現象;慢性腹瀉表現常為頻密而量少之排便;有時候大便失禁可能會被誤以為是腹瀉😝。


一般輕至中度之急性腹瀉並不需要作特殊檢查,但若有發燒、痢疾症狀、症狀超過一週,及與特殊致病原接觸者,就會需要進一步評估。 我們常用糞便檢查作為為評估重要之檢驗項目,如果懷疑有感染就會進一步做糞便培養,如果有必要性可能會安排內視鏡做進一步檢查(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或小腸鏡檢查)以確認病因,若懷疑是胰臟引起的問題,可能會安排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以鑑別慢性胰臟炎及胰臟癌🥶。


有些較罕見的檢查包刮電解質及滲透壓、尿液檢查、D-xylose測驗、72小時糞便脂肪定量檢查、各種呼吸測驗 (Breath test)等等則只會用在很少見的個案。


處理原則 

腹瀉的治療主要根據其致病因及嚴重度而定。嚴重脫水或電解質失衡者應予靜脈注射補充體液,甚至應予安排住院。對於輕度腹瀉之治療,只要多注意水分的補充避免脫水即可,可搭配使用一些止瀉藥物以減緩症狀引起的不適,像Kaolin及pectin (kaopectin)和Loperamide等等。

但如果是病毒及細菌感染,多數病毒性及細菌性等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但對於罹患癌症、免疫功能不全、心臟血管功能失償、血管修補後、溶血性貧血、非常年幼或年老者,常要考慮使用抗生素。若患者呈中至重度腹瀉,加上發燒、裡急後重、血便及糞便中有白血球時,便應在等待糞便培養時,根據經驗使用抗生素。某些特殊感染症像困難梭狀桿菌,如果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會考慮糞便微菌移植等特殊治療。

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如果是藥物引起的就把藥物拿掉,如果因缺乏乳酸酵素、果糖或sorbitol耐受不良者,就要改變食物,避免使用不能消化之物質。希望繼續喝乳品者可嘗試補充乳糖酵素。小腸吸收不良:如麩質耐受不良要限制食物中之麩質 (gluten);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像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就要使用一些免疫抑制藥物來做治療。

 

#腹瀉

#找到病因最重要

#個人化治療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COVID-19疫苗 Part 3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這幾天新聞一直報打AZ疫苗死了好多人,我到底該不該打?我真的很害怕…😱」

害怕…是正常的,人們總是對未知的東西充滿恐懼,尤其這次一共牽涉有疫情、疫苗和死亡3個未知議題😢<想當初,我也是在一開始疫情爆發的時候被半強迫地拉去打疫苗😅>

    

跟大家分享一些小觀念,台灣在去年完全像是在平行世界,什麼武漢肺炎?什麼是疫苗?可以吃嗎???😆😆😆一直到這次疫情大爆發,大家也才開始有一點警覺,而一路升到了3級警戒,在國外疫情早就燒了不知道多少輪,封了又解,解了又封,台灣人卻在3級警戒1個多月就一堆人大喊受不了,今天我去醫院的路上也發現車流量遠比過去幾周多出許多…🥶😱😰

       

但如果,大家真的希望回到那個平行世界,那麼疫苗的施打覆蓋率就成了疫情控制與解封不可或缺的因素💪<前面有幾篇文章有跟大家介紹各種疫苗的優缺點,以及癌症和免疫疾患是否能打疫苗>

       

國外眾多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而言打疫苗比不打疫苗的好處多

意思是什麼?我們就舉AZ疫苗為例,就目前全世界的統計,死亡率約2-4%,也就是每100個染疫者平均有2到4個人會因此死亡,而疫苗的副作用多為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舉AZ疫苗而言,如果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約為百萬分之15,也就是說每施打AZ疫苗100萬人,約有15個人會產生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用一個很簡單很粗略的算法,如果有100萬人得到武漢肺炎,其中的2到4萬人可能因此死亡,但如果全部都施打疫苗也都順利產生抗體的話,大概只會有15個人產生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其餘19985到39985個人會因此得救,這就是好處大於壞處的意思。另外一個選擇莫德納疫苗也會有心肌炎的副作用,大家就同理類推了!<這是很簡單的說明,實際上可能會更複雜,還要考慮抗體產生、輕重症、醫療端照顧能力巴拉巴拉...>

再者,我們可以看看,當那些在新聞媒體上把AZ批評的一無是處的達官顯貴,拚了命鑽漏洞,就是要用特權來打AZ疫苗時,我想AZ疫苗應該就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了,嫌貨才是買貨人啊!🤣🤣🤣

       

但畢竟副作用不是零,醫療行為本來就不是100%安全的,所以施打以前一定要謹慎思考清楚自己能否承受,如果決定不打,就把疫苗留給後面想要施打的人,當然我也覺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就應該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如果真的因此染疫就當然要自己承擔了!提醒一下如果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還是建議跟自己的主治醫師好好討論,了解優缺點後再決定喔!😎

       

最後跟大家解盲一下🤩,我自己是打AZ疫苗,施打完除了些微肌肉痠痛外並沒有明顯副作用喔!<有圖有真相😅>老實說看到大家都鬆懈了,其實真的有點擔心😰😭😤,希望大家都還是能遵守防疫準則,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自己周邊的人才好!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從這次疫情中挺過去~


#武漢肺炎

#COVID19疫苗

#輪到你就去打

#後面還有Delta病毒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內視鏡手術~治療腫瘤不用開刀🤩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門診**

我:「恭喜妳!追蹤的大腸鏡可以看到腫瘤內視鏡手術的結果很成功喔!傷口很漂亮,切片也顯示沒有殘餘的腫瘤喔!🥰」

病患:「真的嗎!?」當下病患高興的哭了出來~~😭


時間拉回3個多月前~~患者第一次被轉診到我門診

那次患者也是哭著跟我說:「醫生,我的大腸有腫瘤,我不想開刀,聽說你可以幫我,求求你救救我!😭」接著像是要將心裡的壓力一次宣洩出來一樣開始哭訴: 「不到一年前我才在你們醫院做過大腸鏡,現在就跟我說有個5公分大的腫瘤…一定是前一個醫師沒有看到…😡😡😡」


仔細看過她的病歷和過去所有檢查後,原來患者約莫8個月前曾因為血便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當時醫師跟她說沒有問題,但症狀斷斷續續還是有,於是3個月前又再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在大腸發現了1個5公分大的腫瘤,仔細看過內視鏡影像和切片病理報告還在癌前期病變後,發現腫瘤很大而且長在肝曲的背側(是內視鏡最難做的地方…幾年前去日本受訓內視鏡手術時,日本的內視鏡手術醫師告訴我這是他們最不想碰也最不願意碰的地方…😱😱😱)

沉思了一下(大概33秒吧!😅)我安撫她:「沒關係,妳先不要急,我會盡力幫妳的!」


在解釋所有風險後,內視鏡手術在3個月前完成,真的是很困難的位置,花了平常快2倍的時間…🥵

3個月後的術後追蹤,很高興手術的位置沒有任何殘餘或復發的腫瘤!😎

看著患者開心的笑容,我想這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了吧!🥰😘😍


隨著醫療進步,消化道腫瘤的治療方式也有愈來愈多的選擇,不是所有的消化道腫瘤都只能仰賴開刀。

對於一些癌前病變或早期癌,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以一次完整切除比較大的病灶和進行完整的病理組織檢查,有較低之復發率,當然併發症也比較多(如出血、穿孔)及所需時間也比較久,所以會的醫師也相當少。


在消化道癌症發生率不斷升高的現代社會,對於早期患者或不適合手術者,慎選患者病狀進行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可提供早期消化道癌之完整切除。與傳統手術比較,不僅恢復快,且沒有剖腹手術後傷口照護問題(重點是~無創手術!!!🤩🤩🤩)。而且可以保留器官完整性,減少術後沾黏的情形,不影響原先的生理功能。

   

#大腸腫瘤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大腸息肉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什麼是大腸息肉?🤫

腸道息肉指的就是在胃腸道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物,從食道到直腸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息肉,而整個腸胃道最常見好發的部位就是乙狀結腸與直腸。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一開始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低纖、高脂、高熱、少蔬果)、便秘以及致癌物等的長期誘導,息肉就可能逐步演變成癌症😱。

大腸息肉基本上可以分成「非腫瘤性息肉」以及「腫瘤性息肉」2大類,「非腫瘤性息肉」顧名思義,基本上不會有癌化的風險,常見的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這種息肉非常常見,常見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癌變的風險相當低,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人幾乎將近一半的人都會有這種息肉,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就愈多,因為這種息肉風險極低,臨床上基本上不需要特別去切除或摘除,不然可能會冒著出血或腸穿孔的可能性卻沒有得到好處,很多人在門診被醫師告知不需要特別處理的息肉,就屬於這一類。

但有一類息肉與增生性息肉在外觀上十分類似,卻具有癌變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鋸齒狀腺瘤」,就必須予以切除。其他的非腫瘤性息肉像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或青年性(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等,雖然癌化的可能性很低,但考慮有潛在性出血的可能,醫師還是會把他切除。      

至於「腫瘤性息肉」,即是有癌化可能性的息肉,又可分為良性的腺瘤和鋸齒狀腺瘤以及病理下已經發現癌化的惡性腫瘤息肉。腺瘤就是一般認知為會逐漸長大甚至轉變為大腸癌的息肉😭,可以依照組織病理組成分成管腺瘤(tubular adenoma佔大宗約70-80%)、管絨毛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和絨毛腺瘤(villous adenoma)3大類,有些腺瘤甚至會以外側擴散型腫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來表現。不過其實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指的是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如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或者高度細胞異型變化(high-grade dysplasia)的腺瘤🥶。

當然,如何鉅細靡遺的執行大腸鏡,併發症少,息肉偵測率高,又可以精準的判斷息肉的型態,對於該切除的息肉切除地完整,不該切的息肉就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就非常講究醫師的細心度和技術囉! 😎😎😎


#大腸息肉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COVID-19 疫苗 Part 2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那…我可以打疫苗嗎?」

沒有想到上一篇關於疫苗的文章,引來熱烈回響,隔天看診好多免疫疾患都說張醫師你忘記我們了啦!

確實,免疫疾患也是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目前國內外的醫學專家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是否可以施打疫苗多持正向態度,認為施打疫苗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壞處,但免疫疾患的狀況比較複雜,因為不只有疾病本身的因素,還有治療藥物的因素。

根據這點,ACR(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今年2月給了我們寶貴的建議,疾病本身如果有像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或其他可能有血栓體質的疾病基本上如果可以選建議以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或BNT輝瑞疫苗)為主,而藥物的影響部分,我將表格整理在下面,如果有需求的患者,可以快速對照自己目前的用藥與建議施打間隔時間以作參考,當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還是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好好討論再做決定喔!

 



   

順道一提,慢性B型肝炎和慢性C型肝炎也都建議施打疫苗喔!目前並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治療藥物會與疫苗產生交互作用的報告!

最後當然還是要再次提醒一下,接種疫苗後要留意有無副作用,尤其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五種狀況之一,要儘速就醫呦!疫苗也沒有100%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接種疫苗了,仍應做好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才能確實地保護自已喔!


#COVID19疫苗

#武漢肺炎

#落實防疫最重要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來自檸檬塔的關心與祝福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謝謝可愛的患者與家屬~~🥰


我也很高興能夠照顧你們的健康喔!


每個病患都是挑戰,仔細評估患者最急迫的問題,一一協助解決,相信自己可以給病患最好的照顧,你們的康復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感謝你們的信任!


檸檬塔好好吃~~一口咬下滿滿的感動!😭

但以後不要在疫情那麼嚴峻的時候特地跑來醫院了啦!😅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你的心意是我最大的動力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COVID-19疫苗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我可以打疫苗嗎?」😱😱😱


今天看診至少有1/3的患者問了我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專做腸胃道腫瘤治療,有這樣疑問的患者多為癌症患者,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就要格外的小心,畢竟癌症患者的免疫力較差,下面就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台灣可能拿到的疫苗有:

1. 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2.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3. 重組蛋白疫苗:聯亞疫苗、高端疫苗…效力及安全性待解盲


目前國外的文獻報告:

1. 效力: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2. 副作用: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mRNA疫苗有少數出現心肌炎等嚴重副作用的病例報告

     📍腺病毒載體包刮AZ疫苗、嬌生疫苗都有少數出現血栓等嚴重副作用的病例報告

依照目前國內外專家針對癌症患者能否打疫苗的共識,答案是可以的,大型研究已經證實癌症病人發生COVID-19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和死亡率很高,癌症病人屬於免疫力低的族群,一旦感染,病毒脫落的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大。

      

🔪手術前要避開疫苗可能產生副作用的前幾天(約3-5天),以免影響術後照護的判斷。手術後病人建議術後至少7-14天後才接種疫苗。

     

💉化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不必為了疫苗而停止化療或標靶,但如果有因化療造成的白血球低下的情況或者可能會因為癌症或相關治療而有血栓的風險,請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以免增加感染或血栓的風險。

     

🧫接受免疫治療(例如PD-1或PDL-1)的癌症病人,由於會造成T細胞免疫增強,在學理上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部分專家建議,是可以接種疫苗的。(若有特殊狀況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

     

☢️放射治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


至於一般免疫力的患者,自然沒有上述考量,接種前會有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如果沒有過敏等病史,當然是大大鼓勵接種疫苗,疫苗覆蓋率越高,我們才越有機會趕快解封,恢復之前美好的生活。但還是要提醒一下,接種疫苗後還是要留意有無副作用,尤其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五種狀況之一,要儘速就醫呦!


癌症病患與健康人相比,是屬於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況且疫苗也沒有100%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接種疫苗了,仍應做好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才能確實地保護自已喔!


#COVID19疫苗

#武漢肺炎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大便潛血檢查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生,我一定要做大便潛血檢查嗎?」門診裡,一位50歲的阿姨因為第一次要接受衛福部針對大腸癌預防的2年1次大便潛血檢查得焦慮著…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的篩檢方式,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這個方法是藉由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來進一步抓出正在出血的發炎、潰瘍、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等病兆,但這項檢查不但簡單而且沒有任何侵入性,新一代的糞便潛血免疫法(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更是不受飲食、藥物影響,同時準確度也較傳統化學法高,對大腸癌的敏感度可達8成、精確度則高達9成。


從健康政策的角度上,糞便潛血不具侵入性,也不用清腸;在安全性與接受度都會更高,所以顯然比全面大腸鏡來得可行;所以經由糞便潛血檢查篩檢,一旦陽性的患者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較可行的大腸癌篩檢做法;而針對高危險群比方有家族史、或是遺傳性息肉症候群的族群,再經由醫師判斷風險後提早篩檢。
這邊也提供台北市衛生局的大便潛血檢查衛教給大家參考喔!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胃食道逆流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師,我常常覺得胃酸快嘔出來的感覺!」,「我總是覺得有東西卡在我的食道!」,「我覺得胸前有像火在燒的感覺!」…第一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胃食道逆流”這個我們門診很常見的疾病吧!

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疾病其實就是由於”胃酸”逆流至食道所造成的臨床症狀或食道組織病理變化的疾病。臨床上,病患的表現可以分典型和非典型症狀兩大類,典型會有胸口灼熱、胸骨後疼痛、胃酸逆流、吞嚥困難及食道異物感等症狀,然而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會以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後咽喉炎及氣喘發作等非典型症狀來表現。

醫生會從病患主訴之症狀、發生時間、生活型態,以及飲食習慣和種類來獲得診斷,必要時會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胃鏡)來做確認以及排除其他會造成類似症狀的疾病。

治療其實並不難,常見的藥物治療包括制酸劑 (Antacid)、含海藻膠類藥物 (如Topaal) 、抗組織胺藥物 (H2-blocker)、質子幫浦抑制劑 (PPI)、促蠕動藥物 (prokinetic agent)等,除了少數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或合併有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這類癌前病變的患者需要延長治療至1年外,多半患者治療多為3-4個月即可康復。

然而很討厭的是,有研究統計顯示8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會在半年內復發,因為…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來我的患者們一定會發現,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一定會仔細詢問平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並再三叮嚀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注意肥胖,適度減輕體重、睡覺時將頭部墊高,避免抽煙、喝酒、食用高脂類及高澱粉發酵類食物、咖啡、茶類、高糖分、巧克力或辛辣重口味的食物…等,三餐盡量不要吃到太飽,一般建議8分飽即可,細嚼慢嚥,飯後別急著躺下,入眠前2-3個小時避免進食…等,這些調整均可以改善輕微的症狀,也可以盡量避免復發,透過心理諮商、冥想、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等方式,可紓解壓力,減少對生活的不安及焦慮感。

最後,門診常常轉來一些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頑固型胃食道逆流來做內視鏡手術(Anti-reflux mucosectomy surgery (ARMS)),就要很小心地幫病人抽絲剝繭確認病因,真的是胃食道逆流?還是假逆流?又或者有其他的病因?確立診斷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關於頑固型胃食道逆流及內視鏡手術的部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囉!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