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腹瀉~拉肚子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生,我怎麼拉不停…💩」😢😰😭


腹瀉醫學上的定義基本上有下面兩種

1.次數增加:若一天超過三次以上即為腹瀉。 

2.糞便軟硬度降低及含水量增加:正常人糞便之含水量約為70-80%,當水量超過80%會形成軟便,含水量超過90%會形成水便。 

急性腹瀉:一般指腹瀉時間少於四週以內

慢性腹瀉:指腹瀉時間超過四週以上,即為慢性腹瀉。


原因多可以用病程的長短來做區分,

急性腹瀉以感染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及藥物的因素為大宗

而慢性腹瀉除了感染和藥物外還要考慮像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吸收不良疾病、內分泌疾病、蠕動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等疾病

腹瀉臨床上的表現為大量且快速的腹瀉,常伴有陣發性腹絞痛及腹脹。病患有較明顯脫水及虛弱現象;慢性腹瀉表現常為頻密而量少之排便;有時候大便失禁可能會被誤以為是腹瀉😝。


一般輕至中度之急性腹瀉並不需要作特殊檢查,但若有發燒、痢疾症狀、症狀超過一週,及與特殊致病原接觸者,就會需要進一步評估。 我們常用糞便檢查作為為評估重要之檢驗項目,如果懷疑有感染就會進一步做糞便培養,如果有必要性可能會安排內視鏡做進一步檢查(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或小腸鏡檢查)以確認病因,若懷疑是胰臟引起的問題,可能會安排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以鑑別慢性胰臟炎及胰臟癌🥶。


有些較罕見的檢查包刮電解質及滲透壓、尿液檢查、D-xylose測驗、72小時糞便脂肪定量檢查、各種呼吸測驗 (Breath test)等等則只會用在很少見的個案。


處理原則 

腹瀉的治療主要根據其致病因及嚴重度而定。嚴重脫水或電解質失衡者應予靜脈注射補充體液,甚至應予安排住院。對於輕度腹瀉之治療,只要多注意水分的補充避免脫水即可,可搭配使用一些止瀉藥物以減緩症狀引起的不適,像Kaolin及pectin (kaopectin)和Loperamide等等。

但如果是病毒及細菌感染,多數病毒性及細菌性等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但對於罹患癌症、免疫功能不全、心臟血管功能失償、血管修補後、溶血性貧血、非常年幼或年老者,常要考慮使用抗生素。若患者呈中至重度腹瀉,加上發燒、裡急後重、血便及糞便中有白血球時,便應在等待糞便培養時,根據經驗使用抗生素。某些特殊感染症像困難梭狀桿菌,如果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會考慮糞便微菌移植等特殊治療。

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如果是藥物引起的就把藥物拿掉,如果因缺乏乳酸酵素、果糖或sorbitol耐受不良者,就要改變食物,避免使用不能消化之物質。希望繼續喝乳品者可嘗試補充乳糖酵素。小腸吸收不良:如麩質耐受不良要限制食物中之麩質 (gluten);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像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就要使用一些免疫抑制藥物來做治療。

 

#腹瀉

#找到病因最重要

#個人化治療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