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安迪 醫師
「蛤~醫生你說甚麼菌?」😵
常常在跟患者解釋胃鏡報告尤其切片病理報告時
患者就會出現黑人問號???😅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
可生存在胃這種極酸環境中
有的人不會發生不適症狀或僅輕微的消化不良
有的人會因感染導致胃酸過多,甚至併發幽門部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但最可怕的,可能走向慢性胃炎,最後導致胃癌和胃淋巴癌😱MALToma(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治療嗎?
常常在門診遇到沒有症狀卻因為健康檢查而發現感染幽門桿菌的患者
有時候患者也對於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產生疑惑🙄
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
大部分無症狀的患者多處於這一階段
經年累月每個人依不同速率演進
一部分人會在這個過程中引發潰瘍
若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則潰瘍復發的機率將由原來的 50% 降為 10%。
若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
有鑑於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最好的選擇🥰
🔎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嗎?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就是經”口糞傳染”
細菌可以存在糞便、胃液、或口水中
透過誤食被汙染的食物或水
感染的可能性與細菌數的多寡與被感染者的身體狀況有關
所以平常應該
⚡️注重環境清潔,飲食上應該避免生水、生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使用公筷母匙,如廁後務必清潔雙手等
🔎要如何得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檢驗幽門桿菌感染可以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兩種
☀️「侵入性」:
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非侵入性」:的方法大致上有下列三種:
✨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病人把含有碳13的尿素喝入胃內
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
經由測定病人呼氣的碳13含量來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
✨血清抗體測定法 :
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
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桿菌
因而臨床上較難使用血清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
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做進一步確認
✨糞便抗原測定法: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
🔎幽門螺旋桿菌應如何治療?
現在多採取三合一療法(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
治療 7 ~ 14 天
約莫有 70-80 % 以上的成功率🎲
但這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少數病人有時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覺、過敏等副作用😰
一般停藥之後,這些不適現象就會消失
在治療完成至少 4 週後
通常會以呼氣試驗或再次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來確定幽門桿菌是否存在
倘若第一線治療失敗
可以憑經驗使用其他種類之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成功率一樣約有八成
但如果再次除菌失敗
最好使用內視鏡採樣進行細菌培養,以確定哪些抗生素有效後,再給予適合的處方
在臺灣每年仍有 1 % 復發或再感染之機率😅
成功除菌後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感染喔!
#胃幽門桿菌
#胃潰瘍胃癌胃淋巴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