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安迪 醫師
解便
雖然是一件看似不起眼每天都會做的事
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
卻是件不可輕忽的”超級大事”
❓在醫學的定義上
便秘是指排便頻率的減少 (一週少於三次),或糞便性質的改變 (變硬、變乾、不易解乾淨)
而只要在一年裡面有至少12週 (不需要連續)就算是慢性便秘囉!
❓為什麼我會便祕呢?
便秘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水喝太少、蔬果吃太少或運動量不足
🌟大腸病灶:像憩室、大腸缺血、發炎性腸病、子宮內膜異位、異物、肛裂及痔瘡等良性的病灶,當然我想大家最害怕的是惡性腫瘤
代謝性及內分泌疾病:像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懷孕、高血鈣、低血鉀、紫質症、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等
🌟神經及肌肉病變:像脊椎神經病變、腦神經疾病或腸道神經異常
風濕性疾病:皮肌炎、肌強直性營養不良、澱粉樣變性病、硬皮症及全身性紅斑狼瘡合併血管炎
🌟藥物:常見的藥物包括止痛藥(如:鴉片製劑)、身心科藥物(如: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精神科藥物(如:抗巴金森氏病藥物)、血壓藥物(如: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利尿劑)、含陽離子藥物(如:鐵劑、含鋁胃藥、鈣片、口服鋇劑及重金屬 (砷、鉛、汞))
❓便便有秘密?
你是否上完廁所後會看一下👀自己的便便呢?
你知道便便中常常藏有秘密🤫嗎?
便便的顏色和型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一般糞便顏色屬於金黃色是正常的
🌟顏色偏深的糞便,如果是偏綠色可能是吃了深綠色蔬菜
🌟如果是偏紅色,要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吃了類似西瓜、火龍果之類的食物
但如果好幾天都排出「有黏性、偏深色、暗紅色的糞便」,就有可能是腸道出血,而腸胃道的出血可能是發炎、潰瘍、感染,甚至是腫瘤造成的😱
如果直接出現「血便」,可能代表有痔瘡、息肉、肛門破裂,或是下腸道的腫瘤
🌟如果排出白色的糞便,多半代表膽汁出現問題,無法消化脂肪、也沒辦法幫糞便染色,可能是膽囊本身、或是製造膽汁的肝臟、或是幫助消化脂肪的胰臟出了問題
🔎而直腸要產生「排便感」,需要 300 公克的糞便量,所以如果你吃的東西太少導致糞便量太少,也不會想要排便
🔎其實糞便的量會跟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有關,如果吃比較多蛋白質、油脂,糞便的量會比較少,如果吃比較多碳水化合物、纖維質,糞便的量就會變得比較多
❓便秘該怎麼辦?
長期便秘,會讓腸道功能變得更差,因為便便中的廢物會影響腸道的微菌叢,同時也讓腸道變得更不蠕動;而腸道功能變差,又會導致便秘變得更嚴重,最後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通常我會稍微檢視一下藥物的部分,有沒有什麼藥物是患者不需要長期使用又會影響排便的
🌟再下來就是建議在生活飲食習慣上做些改變及調整
💧多喝水
💧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五穀雜糧、水果等)來幫助排便
💧適度補充油脂:好像潤滑劑,讓糞便比較好排出
💧補充蛋白質:使便便較有黏性,不會散開
💧保持運動的習慣:如果真的沒有空,在家追劇時也可以不要讓手閒著,順時針按摩肚子
💧如果真的還是便秘就只好搭配一些藥物,讓自己能夠有良好的排便習慣
雖然便秘看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症狀
然而便秘也可能透漏著各種身體的警訊
如果有下列情形
⚡️便秘持續超過3週以上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增加/減少排便次數,或糞便量明顯增加或減少、上完廁所卻還有「沒清乾淨的感覺」超過2週以上
⚡️伴隨血便
就會建議儘早就醫與醫師討論喔!
了解自己腸道內的狀況,才能及早知道自己身體散發出來的警訊
希望大家都能培養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朝健康生活一起努力💪
#便便有秘密
#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健康生活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