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久違的疫情文~🤣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好吧…
雖然很不想面對😅
但果然像我之前曾提到的
之後COVID-19可能會流感化
畢竟當全世界幾乎都棄守
只靠台灣死守能守到甚麼時候呢?😤

隨著疫情升溫💥
好一陣子沒有遇到的問題又在門診展開
「張醫師,你覺得我要不要去打第3劑?」
「張醫師,你覺得要讓小孩打疫苗嗎?」

先說成人
當然打啊!💉
無論如何
除非你有禁忌症、最近正在進行特殊的治療、特別的疾病或控制很差的高血壓高血糖
不然目前的證據至少疫苗可以減少重症的發生
當然如果有上述問題記得先跟主治醫師👨‍⚕️討論喔!
還是要再叮嚀
留意疫苗的副作用、多喝水💦、多休息~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是否該讓小孩👶接種新冠疫苗?
我想許多家長應該都相當糾結😫
大概有幾個重點🎯
如果不接種疫苗,小孩會面臨什麼風險?發生機率?嚴重性又有多高?
那如果接種疫苗,面臨的風險?機率?及嚴重度又是如何?

👨‍🏫幫大家整理一下重點
💡自疫情蔓延以來,已有超過1100多萬兒童感染
💡超過35000名兒童住院
💡至少1225名兒童死亡
💡超過7500名兒童發生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而其中66人死亡
💡新冠肺炎患者相較未感染者,有16到18倍心肌炎風險
💡感染兒童有較高的風險新診斷出糖尿病。
💡而因心理健康因素去急診的比例大幅增加
💡學業成績下滑

❓目前兒童疫苗的證據
💡5-17 歲青少年接種二劑疫苗,可有效地防止因病急診就醫及住院機率
💡12-18歲青少年接種二劑疫苗,可非常有效地防止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併發症達91%
💡12-17歲青少年男性心肌炎的風險,因罹患新冠肺炎比起因接種疫苗者的風險高6倍
💡至2022/01為止,已有超過850萬劑疫苗接種於5-11歲兒童,其中只有12名符合「因疫苗導致心肌炎」的診斷標準。
💡二劑輝瑞BNT疫苗在5-15歲孩童可有效防止Omicron變種新冠肺炎無症狀及有症狀的感染

以上
是目前關於兒童疫情與疫苗的相關證據文獻📖
供大家參考
至於要不要打
大家真的還是要謹慎思考喔!

最後
還是要拜託大家能多盡一份心力共同防疫
或許
有些人已經覺得就流感化了
何必還要甚麼防疫?
你一定也有聽過👂
我都打過疫苗啦!
不是說打疫苗就沒事啦!
請大家多為”身邊”的人想一想
不是每一個人都打過疫苗
你身邊的人可能家中有老人👵
可能家中有小孩👶
而且台灣的醫療量能遠比你想像的更低
台灣的醫病比、護病比遠遠低於外國
你絕對無法想像多少醫護人員冒著染疫的風險守護著崗位
多少人正1-2天捅一下鼻子繼續上班
而當台灣醫療崩盤時
又是誰的悲哀?!😞
所以
還是希望大家能多盡一份心力💪來共同防疫喔!
出外都要戴口罩😷、勤洗手及做好自我防護~
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的~🥰

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急性胰臟炎






胰臟
俗稱「腰尺」

急性胰臟炎
顧名思義
就是指胰臟組織之急性發炎🔥過程

❓為什麼胰臟會發炎呢?
☀️酒精🍻
☀️膽石症
😅在台灣最主要的上述2種原因佔了約80%
☀️高三酸甘油血脂症🍖
☀️感染及毒素:特定的一些細菌病毒黴菌甚至寄生蟲
☀️特殊處置(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檢查)後
☀️藥物💊
☀️解剖構造異常:腫瘤、憩室
☀️其他少見原因:如懷孕、外傷、高血鈣、自體免疫性等等

❓胰臟發炎會有什麼症狀呢?
💧典型表現為上腹痛或左上腹痛
💧有些時候疼痛會幅射至背部
💧坐姿及身體前傾時會緩解疼痛
💧其他伴隨症狀如嘔吐、噁心、便秘、發燒及畏寒等等

❓怎麼知道我的胰臟發炎了?
❄️病史
❄️抽血檢查:血清澱粉酵素、脂肪酵素數值上升3倍以上
❄️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檢查

❓該如何治療呢?
胰臟發炎可輕可重
嚴重的胰臟炎死亡率可能高達30-50%😱😱😱
所以一般急性胰臟炎需住院、禁食,並搭配點滴與止痛劑治療
若是膽結石阻塞總膽管所導致的胰臟炎需將堵塞住的結石取出
終極的治療則是將膽囊預防性切除以一勞永逸。
若是喝酒而導致的急性胰臟炎
遠離酒精絕對是首要任務
不然反覆胰臟炎之後一旦進入慢性胰臟炎則可能併發糖尿病、消化障礙等問題喔!🥰

#急性胰臟炎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高品質大腸鏡檢查與大腸癌預防


作者:張安迪 醫師





本周很高興受邀演講"高品質大腸鏡檢查與大腸癌預防"🥳


大腸癌已經連續16年在癌症發生率上獨佔鰲頭😱
衛服部國民健康署針對50-75歲高危險族群
提供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篩檢

免疫法糞便潛血是目前最有效的篩檢方式
藉由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
進一步抓出正在出血的發炎、潰瘍、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等病兆
這項檢查不但簡單而且沒有任何侵入性
新一代的糞便潛血免疫法(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更是不受飲食🍖、藥物💊影響
同時準確度也較傳統化學法高
對大腸癌的敏感度可達8成、精確度則高達9成

從健康政策的角度上👀
糞便潛血不具侵入性也不用清腸
在安全性與接受度都會更高
所以顯然比全面大腸鏡來得可行
所以經由糞便潛血檢查篩檢
一旦陽性的患者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實是目前較可行的大腸癌篩檢做法

而針對高危險群比方有家族史、或是遺傳性息肉症候群的族群
再經由醫師👩‍⚕️判斷風險後提早篩檢

然而😅
"大腸鏡後大腸直腸癌PCCRC"卻是最近最常被討論的議題😭
一般從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大概都要幾年的時間
那~為什麼會在前一次大腸鏡說沒有問題
結果不久卻發現大腸癌呢?🥶
常常有患者問我
"為什麼我不久前在XXX那做過檢查都說沒事,給張醫師檢查後卻發現問題那麼多?"😵
當然不是我要嚇唬大家啦!😝

對一個內視鏡醫師而言
這只是工作的一部分
只是一支健保給付的內視鏡檢查
又或者是代表著守護著患者的健康💖
仔仔細細🧐的檢查
找出任何一點點的問題
正是我面對每一支內視鏡每一位患者的態度

"高品質"大腸鏡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給患者最大的保護力💪

會後的討論非常熱絡
每一位醫師提除臨床上常遇到的問題
如何可以做出高品質的內視鏡?
息肉如何處理?
如何追蹤?
怎麼區辨良性惡性?
哪些腫瘤可以內視鏡手術而不用開刀?
差點害我趕不上門診...😅

每次的演講都是很好的經驗😁
藉由分享也可以讓自己更進步🥰

#大腸直腸癌
#高品質內視鏡檢查
#內視鏡手術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張安迪醫師 (內視鏡手術醫師)

張安迪醫師 (內視鏡手術醫師)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主治醫師

消化醫學中心

預防醫學中心

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

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計畫研究群


生涯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2011 最佳實習醫師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

2014 最佳教學住院醫師獎

2015 傑出醫師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總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 研究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 主治醫師

2021 優良主治醫師獎

台灣內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大健檢中心訓練醫師

日本名古屋大學附設醫院訓練醫師


專長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1.內視鏡腫瘤切除術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2.內視鏡抗逆流黏膜切除術 Anti-Reflux Mucosectomy Surgery

3.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4.胃鏡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減重治療 Intragastric Botulinum Injection therapy 

5.胃內水球減重 Intragastric Balloon~Orbera therapy

6.內視鏡縮胃手術 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內科學、胃腸學、肝膽學、各種消化疾病及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例如: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腸躁症、 常見肝膽疾病及急慢性肝炎等疾病,執行腹部超音波、胃鏡、內視鏡止血術、診斷性大腸鏡及大腸息肉切除術等高品質內視鏡檢查及治療,尤其針對早期消化道腫瘤之內視鏡診斷及治療,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之目標。

研究領域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及食道癌、胃癌及大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研究。


手術表演Live Demo

內視鏡手術表演 2021年11月17日


媒體採訪

病毒性腸胃炎 2022年3月12日

大腸腫瘤不一定要開刀?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 讓體外無傷口 2021年10月23日

胃鏡縮胃手術 減重新選擇 2022年5月25日


著作

say no to大腸癌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歡迎門診諮詢~~😊

掛號連結

https://www.cmuh.cmu.edu.tw/OnlineAppointment/DoctorInfo?flag=second&DocNo=D28859&Docname=%E5%BC%B5%E5%AE%89%E8%BF%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