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我只示範一次…15分鐘診斷肺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上週門診

一位阿姨一進來就說:「張醫師,我是XXX的媽媽(XXX是…???😅原諒我病人太多有時候真的記不起來…),我女兒叫我一定要來給妳看。」

我:「喔~好!所以是哪裡不舒服呢?」

阿姨:「沒有啦,我去健康檢查,然後他們說我的什麼腫瘤指數有點高,叫我要去大醫院檢查!我女兒剛好送東西去你們醫院XX部,他們就推薦說反正有甚麼疑難雜症找你就對了。」說著拿出了健檢的報告,CEA(癌胚胎抗原)100多…真的高了不少🤔

**聽到我們醫院的同仁都這麼說了…當然不能漏氣,謝謝大家那麼愛戴...😆

我:「喔~這個腫瘤指數在我們腸胃科通常跟胃癌、大腸癌等等有關,可能會建議安排後續的內視鏡檢查…」

說著就開始反射性的安排內視鏡檢查

不過大家應該知道我會利用排檢查的空檔(約莫數十秒)閒聊一下

我:「阿姨,你平常都沒有不舒服嗎?」

阿姨:「有啦,有時候會吐血…」

聽到我真的快吐血…😱都吐血了還一副無要無緊的樣子

對於這種主訴,一定要馬上區分”血”是來自耳鼻喉、肺部還是消化道

不過細問,阿姨也分不出來是咳血還是吐血,就有時候刷牙時會咳一下就有看到血

我:「阿姨,我們先照個X光好了」馬上安排X光

10分鐘後…阿姨照完回來了

我:「阿姨,這個可能是肺癌😢,不是腸胃道的問題…」

邊說邊把胃鏡刪掉

解釋完X光立刻把阿姨轉到胸腔科


本周阿姨又掛號來了

阿姨看起來還是一派輕鬆:「張醫師,我女兒叫我一定要來謝謝你,這麼快就幫我查出問題。」

幫她看看電腦斷層外,也又閒聊了一下

告訴她,我的媽媽在我還是學生時也是因為肺癌上天堂了😇

也鼓勵她,現在醫學那麼進步,有更多更好的治療,要有信心!

看著她笑笑離開的背影

也祝福她後續的治療能順利

常常我用我媽媽的例子鼓勵癌症患者


在我高三那年我媽媽診斷肺癌第4期

陪著她看遍全台灣的名醫

我也曾在清晨3點到台大排隊掛號

5年~我媽媽用她的生命寫下在當時不可能的傳奇

也用她的勇敢教會我一切

因為當過病患家屬

更能體會病患及家屬的心情

現在醫學又更進步了

相信大家都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勇敢面對

#早發現早治療

#閒聊不只是閒聊

#謝謝母親教我的一切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脂肪肝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你今天”粉肝”了嗎?😅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吃過”粉肝”

粉嫩粉嫩的~入口即化


你知道嗎!?😅粉肝其實就是脂肪肝

依據統計台灣最常見的肝病,不是A.B.C.D.E肝,其實是脂肪肝

盛行率約在3成左右,也就是每3-4人就有一個人有脂肪肝😵


台語的形容非常貼切「肝包油」

過多的脂肪(以三酸甘油脂為主)充斥在肝臟

通常不太會有症狀

但時間一久發現時肝臟早已受到傷害

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就接踵而來😭

脂肪肝值得重視,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跟多重疾病,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脂肪肝的危險因子

除了肥胖、胰島素阻抗、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等已知相關疾病為已確定之危險因子,還有以下相關因子:

🌟久坐的生活型態

    長時間久坐像使用電腦或在電視前追劇

🌟肌少症

🌟飲食因素

    近年來飲食西化,食物中充滿肉類、油脂及含有精緻糖類飲料等

🌟基因影響

     PNPLA3,亞洲人中約13-19%的人帶有這個基因異常。

🌟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年紀大、男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維他命D缺乏、甲狀腺低下都是脂肪肝進展的危險因子。


脂肪肝要不要緊? 🤔

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樣,會經歷所謂的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雖然比例較BC肝炎為低,但是當脂肪肝進展到肝癌,每年會有1-4%機會發生肝癌😱😱😱


要怎麼消除脂肪肝呢?

⚡️正常作息

⚡️戒菸、戒酒

⚡️均衡飲食,吃營養不吃熱量

⚡️適當運動,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

⚡️維持理想體重,肥胖者建議減重5~10%


簡單來說

多蔬果、少油醣、多運動

定期追蹤

讓我們都能朝向健康人生邁進💪


#肝包油

#追劇記得走動走動

#多蔬果少油醣多運動

#定期追蹤很重要

#健康人生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貧血

 

作者:張安迪 醫師





感謝本院尖端醫療-PRO-CARE高級健康管理中心邀請演講🥳


因為有高品質的內視鏡診斷及治療能力

因為有精確的臨床診斷力

因為總是能解決病人的問題

越來越多疑難雜症的轉診😅


每一次的挑戰

都是一個讓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

(不過,腦細胞也死了很多…🤣)


這次是一位”大人物”😱

嗯…真的是大人物…

曾經獲選為台灣代表人物的他

這幾年飽受病痛所苦

還記得那個晚上

接到院長直接打來拜託我幫他親自診治

(不過當然醫療不會因為他的身分而有所不同😆)


去年患者因為腸胃道出血併貧血反覆住院了3次

中間接受過2次上下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都說沒事

但還是反反覆覆因為腸胃道出血併貧血至醫院就醫😭


於是我親自重新安排了一次內視鏡檢查

在胃裡找到了一個小小的血管增生在流血,馬上用內視鏡止血

大腸則找到腺瘤型息肉,做了息肉切除術

後續經由抽血發現患者因為曾經開過刀的關係合併有缺鐵性貧血

經由口服藥的調整搭配針劑治療

患者在本周回診

血紅素已經回到正常值囉🎉🎉🎉!

而且過去一年來因為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都不見啦🎊🎊🎊!


貧血🩸

是個不太罕見的問題

原因卻非常多

可能是身體哪個部分在出血

可能是家族遺傳或骨髓造血出問題

可能與飲食🥢(全素、偏食、咖啡、茶或加工食品…)或藥物💊有關

也可能與賀爾蒙、慢性疾病或者癌症(尤其消化道癌症)相關

仔細推敲不漏掉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找到真正病因對症下藥

才能真的解決患者的問題💪


在這個擁有全中國附醫最好視野的會議室演講

(正好在升3級警戒前…還沒有室內5人的限制😅)

真的感覺非常好

透過每個個案的回顧與分享

都可以讓我重新檢視過程

每一次的挑戰

都是一個讓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


然後…

又接到本院加護病房的邀請

擔任成人加護訓練課程的講師🧑‍🏫

關於”急重症病人的消化系統評估”的課程就在1個月後

如何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待消化系統這件事

我想~可以讓我們小小的期待一下🤗


#高品質內視鏡

#貧血

#消化道出血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白頭髮多了好幾根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胃黏膜下腫瘤

 

作者:張安迪






<我用我的肩膀~換妳的健康!!!💪>


患者胃裡面長了一個3公分的黏膜下腫瘤😰

胃部黏膜下腫瘤(subepithelial tumor),指胃部表皮層以下長出的腫瘤,可從黏膜肌層、黏膜下層、肌肉層、漿膜層甚至漿膜層外分化而來的腫瘤。


病灶可以是良性的,如囊腫、脂肪瘤、異位性胰臟;但也有部分有惡性或轉變為惡性的可能性,如胃腸道基質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神經鞘瘤等。一般而言,我們會安排內視鏡超音波以鑑別何種分層來源的病灶,必要時會輔以深層切片或細針細胞抽吸以取得病理上的確診,再搭配電腦斷層綜合判斷做出臨床診斷。


過往此類病人僅能接受外科手術😭,部分位置的腫瘤甚至需要次全胃或全胃切除,術後的生活品質都大打折扣😵。現在卻可以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切除,而免於開刀。


雖然這不是我們內視鏡手術切過最大的腫瘤,但卻是相當成功的一個案例,本來認為手術中可能會導致胃破掉(也已經做好相關準備),過程中小心翼翼沿著薄薄的肌肉層將腫瘤剝離,在不碰到胃的肌肉層順利處理預期中會遇到大出血,那薄如蟬翼的一條線啊😱😱😱!最後完整地把腫瘤切下來後,再像拉拉鍊一樣把傷口關起來!昨晚將錄影檔傳給日本的教授,也得到相當高的回饋「非常漂亮的手術!」簡直比中樂透還開心~🎊🎊🎊


但是一直維持著一個奇怪又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1.5個小時(因應腫瘤的位置,不得不用那麼奇怪的姿勢手術,而且還不能隨便鬆開,不然胃就破了!),今天,左邊的肩頸超~級~痠~痛~的🥶,讓我今天做檢查做到快哭出來🥺!明天遇到我,千萬不要在我視線外(需要轉頭)叫我,不然一定會當場飆淚給你看🤣🤣🤣


不過看到病人很順利地昨天術後就恢復經口進食,沒有痛、沒有發燒、沒有任何不舒服,今天就出院了,我想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黏膜下腫瘤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準備去吃肌肉鬆弛劑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微解封~為解瘋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

雖然延長三級警戒到7/26

但是從後天7/13起部分措施將適度鬆綁🔓

在緊繃了1個多月後

🎉總算是迎來了”微解封”🎉


無論是贊成與否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從五月疫情爆發以來總算看到改善成果

而我們也成功地踏出了一小步👣

一直以來

我都認為"防疫"與"經濟"是兩難的課題👉👈

所以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又或者兼顧防疫與民生經濟

無非是全民共同努力盡快施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及做好自我防護這幾個步驟😷

以期望達成7/26正式降級的目標🎊


就我自己的觀點而言

我並不認為每日公布的確診個案就能代表現下所有感染者

也不認為這次的武漢肺炎會像之前SARS一樣自己就消失

因為武漢肺炎不但不怕熱不怕冷也不斷的突變🙀

或許未來武漢肺炎會流感化

會一直存在也會不斷變種

所以我們必須一段時間就要針對新的突變種補打一下疫苗💉


新的生活模式

出外都要戴口罩、勤洗手及做好自我防護

每周固定自我居家檢測是否感染再往上呈報

都是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


這裡要非常鄭重提醒一下大家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打完疫苗”真的”不代表不會感染」

實在太重要了…只好說3次


從來沒有一支疫苗說自己可以100%💯預防某種疾病

更何況武漢肺炎還不斷變種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打了疫苗就呈現”無敵”狀態🦸‍♂️

<週三門診中一位阿伯很自豪地拉下口罩跟我說他已經打完疫苗…🈲❌😱>

戴好口罩、做好手部衛生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提醒大家

前陣子的大雨🌨讓台灣的水情總算解了渴

(記得還是要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喔!😆)

卻也暗示我們台灣即將進入傳統雨季





每年夏秋兩季多雨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活環境

登革熱就是透過病媒蚊的叮咬而傳染

所以平常就要落實「巡、倒、清、刷」

  1.「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2.「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3.「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4.「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盡量身著淺色長袖衣褲

如果有不明原因頭痛😵、發燒🤒、後眼窩痛🥵、皮疹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

記得盡速就醫~


#微解封_為解瘋

#打完疫苗不代表不會感染

#巡_倒_清_刷_預防登革熱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肝炎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熟悉的廣告詞,卻真實的道出肝臟的重要性

任何原因引起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為「肝炎」

不同的原因會引起不同的肝炎,其中主要分為兩大類:病毒性肝炎與非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常見有A~E共5型

A型肝炎與E型肝炎,典型的「病從口入」,經由”飲食”傳染🥢

B型肝炎、C型肝炎與D型肝炎,則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

☀️赫赫有名的B型肝炎,根據統計台灣成年人中(民國74年以前出生者)大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平均每五到七人就有一人

☀️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跟B肝類似,也和B肝一樣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導致肝硬化或肝癌。


⭐️非病毒性肝炎

🍷自討苦吃的酒精性肝炎,俗話說「喝酒傷肝,不喝傷心😭」,因酗酒所導致的肝炎就是「酒精性肝炎」。久而久之甚至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吃太好的脂肪肝,隨著這幾年病毒性肝炎逐漸減少,脂肪肝的比例卻逐步上升,可能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越補越大洞的藥物性肝炎,藥物大多經過肝臟腎臟代謝,所以吃藥不當時肝臟腎臟最先受害,肝臟雖然負責解毒,但本身也會中毒 

**草藥、補藥或保健食品也是藥,來路不明的藥物不要隨便吃~~


⭐️其他比較少見的肝炎

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病毒性、非病毒性肝炎之外,還有幾種比較少見的肝炎,如:自體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炎(威爾森氏症)、膽汁滯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黃熱病毒、EB病毒……等等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肝炎中的超級殺手──猛爆性肝炎☠️

在所有肝炎中最危險的要算是「猛爆性肝炎」了!這是最嚴重的一種肝炎,全部的肝細胞在短期間內全部「壞死」,肝功能完全喪失,肝臟的再生能力完全跟不上肝細胞破壞的速度,所以死亡率甚至高達80%以上。


肝臟是無聲的器官,70%的肝炎沒有症狀😕

剩下的可能以上腹部不適或腹脹、疲倦、食慾不振或黃疸來表現

如果有肝臟問題的朋友

記得平時要多留意症狀

定期追蹤

希望大家都能有彩色的人生😄


#小心肝

#定期追蹤很重要

#彩色人生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計畫研究群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分享好消息~~🎊

感謝台大來函邀請加入”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計畫”研究群

作為本科唯一一位醫師被邀請加入真的”受寵若驚”~~🍀


努力被看見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

不過,後面是更多的戒慎恐懼

“臨床研究”是為了找出對患者更好的治療方式

不能也不應該讓患者的權益受損😡😡😡


期許未來更加努力

造福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讓大家都能離"健康"更進一步😇


#努力一定會被看見

#為了大家的健康拚了💪

#感謝所有信任我的患者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腹瀉~拉肚子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生,我怎麼拉不停…💩」😢😰😭


腹瀉醫學上的定義基本上有下面兩種

1.次數增加:若一天超過三次以上即為腹瀉。 

2.糞便軟硬度降低及含水量增加:正常人糞便之含水量約為70-80%,當水量超過80%會形成軟便,含水量超過90%會形成水便。 

急性腹瀉:一般指腹瀉時間少於四週以內

慢性腹瀉:指腹瀉時間超過四週以上,即為慢性腹瀉。


原因多可以用病程的長短來做區分,

急性腹瀉以感染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及藥物的因素為大宗

而慢性腹瀉除了感染和藥物外還要考慮像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吸收不良疾病、內分泌疾病、蠕動性疾病及腫瘤性疾病等疾病

腹瀉臨床上的表現為大量且快速的腹瀉,常伴有陣發性腹絞痛及腹脹。病患有較明顯脫水及虛弱現象;慢性腹瀉表現常為頻密而量少之排便;有時候大便失禁可能會被誤以為是腹瀉😝。


一般輕至中度之急性腹瀉並不需要作特殊檢查,但若有發燒、痢疾症狀、症狀超過一週,及與特殊致病原接觸者,就會需要進一步評估。 我們常用糞便檢查作為為評估重要之檢驗項目,如果懷疑有感染就會進一步做糞便培養,如果有必要性可能會安排內視鏡做進一步檢查(大腸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或小腸鏡檢查)以確認病因,若懷疑是胰臟引起的問題,可能會安排超音波甚至電腦斷層以鑑別慢性胰臟炎及胰臟癌🥶。


有些較罕見的檢查包刮電解質及滲透壓、尿液檢查、D-xylose測驗、72小時糞便脂肪定量檢查、各種呼吸測驗 (Breath test)等等則只會用在很少見的個案。


處理原則 

腹瀉的治療主要根據其致病因及嚴重度而定。嚴重脫水或電解質失衡者應予靜脈注射補充體液,甚至應予安排住院。對於輕度腹瀉之治療,只要多注意水分的補充避免脫水即可,可搭配使用一些止瀉藥物以減緩症狀引起的不適,像Kaolin及pectin (kaopectin)和Loperamide等等。

但如果是病毒及細菌感染,多數病毒性及細菌性等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但對於罹患癌症、免疫功能不全、心臟血管功能失償、血管修補後、溶血性貧血、非常年幼或年老者,常要考慮使用抗生素。若患者呈中至重度腹瀉,加上發燒、裡急後重、血便及糞便中有白血球時,便應在等待糞便培養時,根據經驗使用抗生素。某些特殊感染症像困難梭狀桿菌,如果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甚至會考慮糞便微菌移植等特殊治療。

接下來就是對症下藥,如果是藥物引起的就把藥物拿掉,如果因缺乏乳酸酵素、果糖或sorbitol耐受不良者,就要改變食物,避免使用不能消化之物質。希望繼續喝乳品者可嘗試補充乳糖酵素。小腸吸收不良:如麩質耐受不良要限制食物中之麩質 (gluten);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像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就要使用一些免疫抑制藥物來做治療。

 

#腹瀉

#找到病因最重要

#個人化治療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