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COVID-19疫苗 Part 3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這幾天新聞一直報打AZ疫苗死了好多人,我到底該不該打?我真的很害怕…😱」

害怕…是正常的,人們總是對未知的東西充滿恐懼,尤其這次一共牽涉有疫情、疫苗和死亡3個未知議題😢<想當初,我也是在一開始疫情爆發的時候被半強迫地拉去打疫苗😅>

    

跟大家分享一些小觀念,台灣在去年完全像是在平行世界,什麼武漢肺炎?什麼是疫苗?可以吃嗎???😆😆😆一直到這次疫情大爆發,大家也才開始有一點警覺,而一路升到了3級警戒,在國外疫情早就燒了不知道多少輪,封了又解,解了又封,台灣人卻在3級警戒1個多月就一堆人大喊受不了,今天我去醫院的路上也發現車流量遠比過去幾周多出許多…🥶😱😰

       

但如果,大家真的希望回到那個平行世界,那麼疫苗的施打覆蓋率就成了疫情控制與解封不可或缺的因素💪<前面有幾篇文章有跟大家介紹各種疫苗的優缺點,以及癌症和免疫疾患是否能打疫苗>

       

國外眾多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而言打疫苗比不打疫苗的好處多

意思是什麼?我們就舉AZ疫苗為例,就目前全世界的統計,死亡率約2-4%,也就是每100個染疫者平均有2到4個人會因此死亡,而疫苗的副作用多為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舉AZ疫苗而言,如果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約為百萬分之15,也就是說每施打AZ疫苗100萬人,約有15個人會產生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用一個很簡單很粗略的算法,如果有100萬人得到武漢肺炎,其中的2到4萬人可能因此死亡,但如果全部都施打疫苗也都順利產生抗體的話,大概只會有15個人產生像血栓這種嚴重併發症,其餘19985到39985個人會因此得救,這就是好處大於壞處的意思。另外一個選擇莫德納疫苗也會有心肌炎的副作用,大家就同理類推了!<這是很簡單的說明,實際上可能會更複雜,還要考慮抗體產生、輕重症、醫療端照顧能力巴拉巴拉...>

再者,我們可以看看,當那些在新聞媒體上把AZ批評的一無是處的達官顯貴,拚了命鑽漏洞,就是要用特權來打AZ疫苗時,我想AZ疫苗應該就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恐怖了,嫌貨才是買貨人啊!🤣🤣🤣

       

但畢竟副作用不是零,醫療行為本來就不是100%安全的,所以施打以前一定要謹慎思考清楚自己能否承受,如果決定不打,就把疫苗留給後面想要施打的人,當然我也覺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就應該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如果真的因此染疫就當然要自己承擔了!提醒一下如果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還是建議跟自己的主治醫師好好討論,了解優缺點後再決定喔!😎

       

最後跟大家解盲一下🤩,我自己是打AZ疫苗,施打完除了些微肌肉痠痛外並沒有明顯副作用喔!<有圖有真相😅>老實說看到大家都鬆懈了,其實真的有點擔心😰😭😤,希望大家都還是能遵守防疫準則,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自己周邊的人才好!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地從這次疫情中挺過去~


#武漢肺炎

#COVID19疫苗

#輪到你就去打

#後面還有Delta病毒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內視鏡手術~治療腫瘤不用開刀🤩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門診**

我:「恭喜妳!追蹤的大腸鏡可以看到腫瘤內視鏡手術的結果很成功喔!傷口很漂亮,切片也顯示沒有殘餘的腫瘤喔!🥰」

病患:「真的嗎!?」當下病患高興的哭了出來~~😭


時間拉回3個多月前~~患者第一次被轉診到我門診

那次患者也是哭著跟我說:「醫生,我的大腸有腫瘤,我不想開刀,聽說你可以幫我,求求你救救我!😭」接著像是要將心裡的壓力一次宣洩出來一樣開始哭訴: 「不到一年前我才在你們醫院做過大腸鏡,現在就跟我說有個5公分大的腫瘤…一定是前一個醫師沒有看到…😡😡😡」


仔細看過她的病歷和過去所有檢查後,原來患者約莫8個月前曾因為血便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當時醫師跟她說沒有問題,但症狀斷斷續續還是有,於是3個月前又再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在大腸發現了1個5公分大的腫瘤,仔細看過內視鏡影像和切片病理報告還在癌前期病變後,發現腫瘤很大而且長在肝曲的背側(是內視鏡最難做的地方…幾年前去日本受訓內視鏡手術時,日本的內視鏡手術醫師告訴我這是他們最不想碰也最不願意碰的地方…😱😱😱)

沉思了一下(大概33秒吧!😅)我安撫她:「沒關係,妳先不要急,我會盡力幫妳的!」


在解釋所有風險後,內視鏡手術在3個月前完成,真的是很困難的位置,花了平常快2倍的時間…🥵

3個月後的術後追蹤,很高興手術的位置沒有任何殘餘或復發的腫瘤!😎

看著患者開心的笑容,我想這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了吧!🥰😘😍


隨著醫療進步,消化道腫瘤的治療方式也有愈來愈多的選擇,不是所有的消化道腫瘤都只能仰賴開刀。

對於一些癌前病變或早期癌,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以一次完整切除比較大的病灶和進行完整的病理組織檢查,有較低之復發率,當然併發症也比較多(如出血、穿孔)及所需時間也比較久,所以會的醫師也相當少。


在消化道癌症發生率不斷升高的現代社會,對於早期患者或不適合手術者,慎選患者病狀進行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可提供早期消化道癌之完整切除。與傳統手術比較,不僅恢復快,且沒有剖腹手術後傷口照護問題(重點是~無創手術!!!🤩🤩🤩)。而且可以保留器官完整性,減少術後沾黏的情形,不影響原先的生理功能。

   

#大腸腫瘤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大腸息肉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什麼是大腸息肉?🤫

腸道息肉指的就是在胃腸道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物,從食道到直腸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息肉,而整個腸胃道最常見好發的部位就是乙狀結腸與直腸。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一開始都是良性的,但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低纖、高脂、高熱、少蔬果)、便秘以及致癌物等的長期誘導,息肉就可能逐步演變成癌症😱。

大腸息肉基本上可以分成「非腫瘤性息肉」以及「腫瘤性息肉」2大類,「非腫瘤性息肉」顧名思義,基本上不會有癌化的風險,常見的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這種息肉非常常見,常見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癌變的風險相當低,據統計50歲以上的成人幾乎將近一半的人都會有這種息肉,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就愈多,因為這種息肉風險極低,臨床上基本上不需要特別去切除或摘除,不然可能會冒著出血或腸穿孔的可能性卻沒有得到好處,很多人在門診被醫師告知不需要特別處理的息肉,就屬於這一類。

但有一類息肉與增生性息肉在外觀上十分類似,卻具有癌變可能性的息肉叫做「鋸齒狀腺瘤」,就必須予以切除。其他的非腫瘤性息肉像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或青年性(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等,雖然癌化的可能性很低,但考慮有潛在性出血的可能,醫師還是會把他切除。      

至於「腫瘤性息肉」,即是有癌化可能性的息肉,又可分為良性的腺瘤和鋸齒狀腺瘤以及病理下已經發現癌化的惡性腫瘤息肉。腺瘤就是一般認知為會逐漸長大甚至轉變為大腸癌的息肉😭,可以依照組織病理組成分成管腺瘤(tubular adenoma佔大宗約70-80%)、管絨毛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和絨毛腺瘤(villous adenoma)3大類,有些腺瘤甚至會以外側擴散型腫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來表現。不過其實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指的是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如1公分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或者高度細胞異型變化(high-grade dysplasia)的腺瘤🥶。

當然,如何鉅細靡遺的執行大腸鏡,併發症少,息肉偵測率高,又可以精準的判斷息肉的型態,對於該切除的息肉切除地完整,不該切的息肉就不要去冒不必要的風險,就非常講究醫師的細心度和技術囉! 😎😎😎


#大腸息肉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COVID-19 疫苗 Part 2


作者: 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那…我可以打疫苗嗎?」

沒有想到上一篇關於疫苗的文章,引來熱烈回響,隔天看診好多免疫疾患都說張醫師你忘記我們了啦!

確實,免疫疾患也是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目前國內外的醫學專家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是否可以施打疫苗多持正向態度,認為施打疫苗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壞處,但免疫疾患的狀況比較複雜,因為不只有疾病本身的因素,還有治療藥物的因素。

根據這點,ACR(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今年2月給了我們寶貴的建議,疾病本身如果有像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或其他可能有血栓體質的疾病基本上如果可以選建議以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或BNT輝瑞疫苗)為主,而藥物的影響部分,我將表格整理在下面,如果有需求的患者,可以快速對照自己目前的用藥與建議施打間隔時間以作參考,當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還是建議與自己的主治醫師好好討論再做決定喔!

 



   

順道一提,慢性B型肝炎和慢性C型肝炎也都建議施打疫苗喔!目前並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治療藥物會與疫苗產生交互作用的報告!

最後當然還是要再次提醒一下,接種疫苗後要留意有無副作用,尤其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五種狀況之一,要儘速就醫呦!疫苗也沒有100%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接種疫苗了,仍應做好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才能確實地保護自已喔!


#COVID19疫苗

#武漢肺炎

#落實防疫最重要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來自檸檬塔的關心與祝福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謝謝可愛的患者與家屬~~🥰


我也很高興能夠照顧你們的健康喔!


每個病患都是挑戰,仔細評估患者最急迫的問題,一一協助解決,相信自己可以給病患最好的照顧,你們的康復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感謝你們的信任!


檸檬塔好好吃~~一口咬下滿滿的感動!😭

但以後不要在疫情那麼嚴峻的時候特地跑來醫院了啦!😅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你的心意是我最大的動力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10日 星期四

COVID-19疫苗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張醫師,我可以打疫苗嗎?」😱😱😱


今天看診至少有1/3的患者問了我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專做腸胃道腫瘤治療,有這樣疑問的患者多為癌症患者,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就要格外的小心,畢竟癌症患者的免疫力較差,下面就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台灣可能拿到的疫苗有:

1. 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2.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3. 重組蛋白疫苗:聯亞疫苗、高端疫苗…效力及安全性待解盲


目前國外的文獻報告:

1. 效力: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2. 副作用:mRNA疫苗(莫德納疫苗、BNT輝瑞疫苗) >腺病毒載體(AZ疫苗、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

     📍mRNA疫苗有少數出現心肌炎等嚴重副作用的病例報告

     📍腺病毒載體包刮AZ疫苗、嬌生疫苗都有少數出現血栓等嚴重副作用的病例報告

依照目前國內外專家針對癌症患者能否打疫苗的共識,答案是可以的,大型研究已經證實癌症病人發生COVID-19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和死亡率很高,癌症病人屬於免疫力低的族群,一旦感染,病毒脫落的時間較長、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也較一般人大。

      

🔪手術前要避開疫苗可能產生副作用的前幾天(約3-5天),以免影響術後照護的判斷。手術後病人建議術後至少7-14天後才接種疫苗。

     

💉化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不必為了疫苗而停止化療或標靶,但如果有因化療造成的白血球低下的情況或者可能會因為癌症或相關治療而有血栓的風險,請與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以免增加感染或血栓的風險。

     

🧫接受免疫治療(例如PD-1或PDL-1)的癌症病人,由於會造成T細胞免疫增強,在學理上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部分專家建議,是可以接種疫苗的。(若有特殊狀況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

     

☢️放射治療期間的任何時間均可接種疫苗


至於一般免疫力的患者,自然沒有上述考量,接種前會有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如果沒有過敏等病史,當然是大大鼓勵接種疫苗,疫苗覆蓋率越高,我們才越有機會趕快解封,恢復之前美好的生活。但還是要提醒一下,接種疫苗後還是要留意有無副作用,尤其28天內,如果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五種狀況之一,要儘速就醫呦!


癌症病患與健康人相比,是屬於免疫力較差的族群,況且疫苗也沒有100%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接種疫苗了,仍應做好防疫(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才能確實地保護自已喔!


#COVID19疫苗

#武漢肺炎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大便潛血檢查


作者:張安迪 醫師






「醫生,我一定要做大便潛血檢查嗎?」門診裡,一位50歲的阿姨因為第一次要接受衛福部針對大腸癌預防的2年1次大便潛血檢查得焦慮著…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的篩檢方式,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這個方法是藉由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來進一步抓出正在出血的發炎、潰瘍、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等病兆,但這項檢查不但簡單而且沒有任何侵入性,新一代的糞便潛血免疫法(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更是不受飲食、藥物影響,同時準確度也較傳統化學法高,對大腸癌的敏感度可達8成、精確度則高達9成。


從健康政策的角度上,糞便潛血不具侵入性,也不用清腸;在安全性與接受度都會更高,所以顯然比全面大腸鏡來得可行;所以經由糞便潛血檢查篩檢,一旦陽性的患者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較可行的大腸癌篩檢做法;而針對高危險群比方有家族史、或是遺傳性息肉症候群的族群,再經由醫師判斷風險後提早篩檢。
這邊也提供台北市衛生局的大便潛血檢查衛教給大家參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