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腸道化生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嘗到花生???🤣🤣🤣~腸道化生!!!

既然有人發問了🤔

利用時間就來跟大家分享”腸道化生”


有些患者在門診聽我解釋胃鏡報告時

可能會聽到這個詞

Intestinal metaplasia

中文翻譯”腸道化生”、”腸化生”或者是”腸上皮化生”

意味著胃的上皮細胞”變形”成像是腸細胞的外型

通常暗示著胃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情形

而變形後的腸上皮會失去本來胃上皮細胞的保護功能

胃的功能變差後又會加重慢性發炎

最後成為一個不好的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甚至產生了胃癌😱


腸道化生最讓大家覺得害怕的就是它是”癌前病變”

常常患者在聽到癌前病變就會開始擔心😵

“癌症”現在的觀念大多不會突然跑出來

一般都會是從慢性發炎開始

久了細胞開始變形或者在不對的地方看到不對的細胞

再變成癌前病變

然後低度異常分化、中度異常分化、高度異常分化…

而後就變成癌症了

腸道化生既然是慢性發炎的產物

自然也就不意外是癌前病變囉!

根據統計腸道化生演變成胃癌的機率大概是在5%左右🎲


🔍有腸道化生該怎麼辦呢?

基本上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逆轉腸道化生

但就像前面幾篇分享過關於消化性潰瘍類似的觀念

要找出胃部發炎的原因❓

盡可能的扭轉它

比如說有胃幽門桿菌就要徹底殺菌

長期吃不必要又會造成胃傷害的藥物就停掉


接著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追蹤✨囉!

常常有此疾病的患者

胃裡都是無數的腸道化生

追蹤的重要性就是要盡早🕵️找出癌變的病兆

而有沒有認真地每一個病兆都仔細看過

又或者有沒有能力早期診斷出剛開始癌變的病兆

才真的是考驗一個內視鏡醫師功力或細心度的地方😎


分享兩個真實案例

一位海軍退役將領

一開始因為胃潰瘍到我門診

切片後發現有腸道化生

於是建議定期追蹤

結果他隔了快3年才又回來追蹤

胃鏡發現5公分大的胃癌😱😱😱

只能全胃切除然後接受化療

從本來天天都可以去爬山游泳到後來幾乎都躺在病床上😭


另外一位很可愛的婆婆

一開始胃痛來找我

她說她胃痛給其他醫師看了3年都看不好😅

於是我幫她診斷出位幽門桿菌感染並成功殺菌💊

切片中一樣發現有腸道化生

建議定期追蹤

婆婆搬到台南

所以我建議她就近的醫療院所追蹤

但她還是堅持每年都要上來台中給我追蹤😅😅😅

去年發現一個微小病兆轉變為早期胃癌

用內視鏡手術順利將早期胃癌切除

不須切胃不須化療

生活品質相當好

一年多了目前追蹤都沒有癌細胞再復發


這就是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腸道化生

#定期追蹤很重要

#胃癌

#高品質內視鏡

#內視鏡手術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胃幽門桿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蛤~醫生你說甚麼菌?」😵

常常在跟患者解釋胃鏡報告尤其切片病理報告時

患者就會出現黑人問號???😅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

可生存在胃這種極酸環境中

有的人不會發生不適症狀或僅輕微的消化不良

有的人會因感染導致胃酸過多,甚至併發幽門部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但最可怕的,可能走向慢性胃炎,最後導致胃癌和胃淋巴癌😱MALToma(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幽門螺旋桿菌一定要治療嗎?

常常在門診遇到沒有症狀卻因為健康檢查而發現感染幽門桿菌的患者

有時候患者也對於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產生疑惑🙄

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幾乎都會導致慢性胃炎

大部分無症狀的患者多處於這一階段

經年累月每個人依不同速率演進

一部分人會在這個過程中引發潰瘍

若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則潰瘍復發的機率將由原來的 50% 降為 10%。

若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

有鑑於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最好的選擇🥰


🔎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嗎?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就是經”口糞傳染”

細菌可以存在糞便、胃液、或口水中

透過誤食被汙染的食物或水

感染的可能性與細菌數的多寡與被感染者的身體狀況有關

所以平常應該

⚡️注重環境清潔,飲食上應該避免生水、生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使用公筷母匙,如廁後務必清潔雙手等


🔎要如何得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檢驗幽門桿菌感染可以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兩種

☀️「侵入性」:

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或組織學檢查來得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非侵入性」:的方法大致上有下列三種:

✨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病人把含有碳13的尿素喝入胃內

若細菌存在,其尿素酶可將尿素轉變成氨和二氧化碳

經由測定病人呼氣的碳13含量來檢驗幽門桿菌的存在

✨血清抗體測定法 :

 抽血測定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抗體

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感染幽門桿菌

因而臨床上較難使用血清法確認是否目前仍為帶菌者

最好搭配其他檢查來做進一步確認

✨糞便抗原測定法: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


🔎幽門螺旋桿菌應如何治療?

現在多採取三合一療法(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

治療 7 ~ 14 天

約莫有 70-80 % 以上的成功率🎲

但這些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少數病人有時會有頭暈、腹瀉、口中金屬味覺、過敏等副作用😰

一般停藥之後,這些不適現象就會消失

在治療完成至少 4 週後

通常會以呼氣試驗或再次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來確定幽門桿菌是否存在

倘若第一線治療失敗

可以憑經驗使用其他種類之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成功率一樣約有八成

但如果再次除菌失敗

最好使用內視鏡採樣進行細菌培養,以確定哪些抗生素有效後,再給予適合的處方

在臺灣每年仍有 1 % 復發或再感染之機率😅

成功除菌後還是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再感染喔!


#胃幽門桿菌

#胃潰瘍胃癌胃淋巴癌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關於解便那件”大”事💩

 

作者:張安迪 醫師





解便

雖然是一件看似不起眼每天都會做的事

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

卻是件不可輕忽的”超級大事”


❓在醫學的定義上

便秘是指排便頻率的減少 (一週少於三次),或糞便性質的改變 (變硬、變乾、不易解乾淨)

而只要在一年裡面有至少12週 (不需要連續)就算是慢性便秘囉!


❓為什麼我會便祕呢?

便秘的原因很多

🌟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水喝太少、蔬果吃太少或運動量不足

🌟大腸病灶:像憩室、大腸缺血、發炎性腸病、子宮內膜異位、異物、肛裂及痔瘡等良性的病灶,當然我想大家最害怕的是惡性腫瘤

代謝性及內分泌疾病:像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懷孕、高血鈣、低血鉀、紫質症、腦下垂體機能低下等

🌟神經及肌肉病變:像脊椎神經病變、腦神經疾病或腸道神經異常

風濕性疾病:皮肌炎、肌強直性營養不良、澱粉樣變性病、硬皮症及全身性紅斑狼瘡合併血管炎

🌟藥物:常見的藥物包括止痛藥(如:鴉片製劑)、身心科藥物(如: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精神科藥物(如:抗巴金森氏病藥物)、血壓藥物(如: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利尿劑)、含陽離子藥物(如:鐵劑、含鋁胃藥、鈣片、口服鋇劑及重金屬 (砷、鉛、汞))


❓便便有秘密?

你是否上完廁所後會看一下👀自己的便便呢?

你知道便便中常常藏有秘密🤫嗎?

便便的顏色和型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一般糞便顏色屬於金黃色是正常的

🌟顏色偏深的糞便,如果是偏綠色可能是吃了深綠色蔬菜

🌟如果是偏紅色,要回想一下最近有沒有吃了類似西瓜、火龍果之類的食物

但如果好幾天都排出「有黏性、偏深色、暗紅色的糞便」,就有可能是腸道出血,而腸胃道的出血可能是發炎、潰瘍、感染,甚至是腫瘤造成的😱

如果直接出現「血便」,可能代表有痔瘡、息肉、肛門破裂,或是下腸道的腫瘤

🌟如果排出白色的糞便,多半代表膽汁出現問題,無法消化脂肪、也沒辦法幫糞便染色,可能是膽囊本身、或是製造膽汁的肝臟、或是幫助消化脂肪的胰臟出了問題

🔎而直腸要產生「排便感」,需要 300 公克的糞便量,所以如果你吃的東西太少導致糞便量太少,也不會想要排便

🔎其實糞便的量會跟我們吃進去的東西有關,如果吃比較多蛋白質、油脂,糞便的量會比較少,如果吃比較多碳水化合物、纖維質,糞便的量就會變得比較多


❓便秘該怎麼辦?

長期便秘,會讓腸道功能變得更差,因為便便中的廢物會影響腸道的微菌叢,同時也讓腸道變得更不蠕動;而腸道功能變差,又會導致便秘變得更嚴重,最後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通常我會稍微檢視一下藥物的部分,有沒有什麼藥物是患者不需要長期使用又會影響排便的

🌟再下來就是建議在生活飲食習慣上做些改變及調整

💧多喝水

💧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五穀雜糧、水果等)來幫助排便

💧適度補充油脂:好像潤滑劑,讓糞便比較好排出

💧補充蛋白質:使便便較有黏性,不會散開

💧保持運動的習慣:如果真的沒有空,在家追劇時也可以不要讓手閒著,順時針按摩肚子

💧如果真的還是便秘就只好搭配一些藥物,讓自己能夠有良好的排便習慣


雖然便秘看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症狀

然而便秘也可能透漏著各種身體的警訊

如果有下列情形

⚡️便秘持續超過3週以上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增加/減少排便次數,或糞便量明顯增加或減少、上完廁所卻還有「沒清乾淨的感覺」超過2週以上 

⚡️伴隨血便

就會建議儘早就醫與醫師討論喔!

了解自己腸道內的狀況,才能及早知道自己身體散發出來的警訊

希望大家都能培養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朝健康生活一起努力💪


#便便有秘密

#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

#健康生活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say no to大腸癌


作者:張安迪 醫師






工商服務時間~~🥳🥳🥳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這本在去年3月份出版的”say no to大腸癌”

這是由台灣對於”大腸癌”跨科別總共20位頂尖專家共同撰寫🤩

很榮幸自己能被列在這個頂尖的”下水道工人”團隊裡面


我想大家都知道國人的大腸癌發生率不斷上升

但你知道

有一群努力正為了扭轉這樣趨勢的醫師不斷努力著嗎?💪


當時我們就是想說

台灣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甚至是大腸癌家族史的患者越來越多😱

現在又是個網路資訊爆棚的時代

有時候患者或家屬也對於過多的資訊而感到困惑😵

於是發起共同出一本淺顯易懂卻又能點出重點的書

給有需要的患者或家屬參考


想起過程蠻有趣的

因為必須涵蓋所有層面

從大腸的介紹、息肉變癌的過程、大腸鏡檢查前或後需要注意的事情甚至是到大腸癌確診後各種治療的介紹都有

所以找了全國各個領域的專家

而志同道合的大家也真的是將緊湊到不行的時間硬是向擰毛巾一樣擰出時間來

將行醫的心得以及想告訴患者或家屬的話

共同撰寫了這本書📖


門診時

因為時間真的有限

雖然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來解釋及衛教

但還是怕沒有辦法好好跟病患及家屬解釋所有該注意的事情

所以有時候當患者或家屬還是有問題時

我會告訴他們有這本書可以去參考

我也一定會跟大家說

不一定要買

(我是受邀撰寫,不會因為大家多買一本,我就多分到任何一塊錢啦~😅)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書局翻翻看

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其實有些時候跟患者說明時都有點不好意思

好像是在推銷書籍…🤣🤣🤣

在強調一次

我不會因為大家多買一本,就多分到任何一塊錢啦~

不必因為我而特別去買喔!


但有越來越多患者都跟我說

張醫師你那本書可以借我拍一下嗎?

張醫師你可以再跟我說一次你寫的那本書的書名嗎?

所以還是決定放上來好了


如果你有相關問題

很想知道相關的醫療資訊

又怕網路上充斥著太多錯誤訊息🈲

真心❤️推薦給你這本”say no to大腸癌”

很高興也很榮幸參與這本書的編寫

真心希望這本集合大家心血的書能夠給大家一些幫助🥰


#大家一起say_no_to大腸癌

#高品質內視鏡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看比賽看到胃痛嗎?🤣🤣🤣~~消化性潰瘍


作者:張安迪 醫師





上腹痛?😵

常常去藥局拿成藥吃嗎?

小心是消化性潰瘍喔!😱

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當嚴重的胃或十二指腸發炎破壞了表層粘膜

就是所謂的”潰瘍”


🔍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哪些常見的症狀呢?

🌟上腹痛-可能為空腹疼痛或飯後加劇

🌟飯後易腹脹- 經常嗝氣

🌟吃不多容易飽

🌟噁心、想吐

🌟無症狀

    ⚡️研究統計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潰瘍病患沒有明顯的症狀,尤其是年長或者正在服用消炎止痛藥的病患


🔍為什麼會潰瘍呢?

❄️幽門桿菌感染 (Helicobacter pylori)

❄️藥物

     ⚡️常見的藥物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其他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等

❄️ 壓力-比如遇到重大壓力事件、生重病、或🌧個性易緊張焦慮等


🔍如果潰瘍不治療惡化會有什麼併發症呢?

🌧出血-吐血、咖啡色嘔吐物、黑便(瀝青便)

    ⚡️厲害的潰瘍造成底層血管破壞出血,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休克

🌧穿孔

    ⚡️嚴重潰瘍可能破壞整層胃壁、腸壁造成穿孔破裂

    ⚡️此時會有非常劇烈的腹痛

    ⚡️需要立即手術治療

🌧阻塞-持續嘔吐無法進食

    ⚡️反覆潰瘍發生可能會造成胃出口變形甚至阻塞


🔍該怎麼治療?

無論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善上述的原因,藥物的部分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胃酸抑制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組織胺阻斷劑 (H2 blocker)

    ⚡️胃酸中和劑 (Antacids)

🌞黏膜保護劑-服用後可以在胃粘膜行成保護膜


當胃部不適時

千萬不要亂吃成藥

尤其把消炎止痛藥當胃藥來吃

反而會造成惡化!!!🥶🥶🥶

曾經我就遇過一個患者

因為胃痛就一直吃消炎止痛藥

吃到吐血來急診😢


#消化性潰瘍

#肚子痛

#千萬不要亂吃成藥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85688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