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安迪 醫師
因為這周一次確診了3位患者😅
就來談談這個主題吧!
顧名思義~就是腸子發炎
廣義而言
包括病毒或細菌感染,缺血性腸炎,以及毒素或物理因素等等
狹義來說
主要是針對像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等這類疾病
這類疾病的特點容易復發並形成慢性以及無法預期的病程
東方的盛行率及發生率較低
台灣的平均盛行率約十萬人只有10-20人
我也沒有想到可以在這個星期一次遇到3個患者…😱😱😱
運氣也太好了...😭
致病機轉至今仍未十分明瞭
包括環境、遺傳基因、感染、免疫、甚至心身醫學各方面因素都可能有相關
臨床表現有腹痛、腹瀉或便祕、血便、體重減輕、發燒及食慾不振等
較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腸阻塞、腸道瘻管、巨結腸、腸穿孔等
上述症狀與一些常見的胃腸機能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腫瘤疾病之症狀均很相似
所以初次發作的時候
常被誤診為急性腸道感染、痔瘡出血或腸躁症💩
一般而言
如果有反覆不明性腹痛、無法緩解之腹脹及腹瀉、不明發燒及體重減輕、貧血及持續性血便時
就必須考慮此項疾病
診斷上還是以內視鏡檢查為主
胃鏡、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膠囊內視鏡及小腸鏡等等為診斷的重要工具
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內視鏡形態學變化往往是非特異性的
然而炎症變化的位置、範圍與變化的連續性與否並搭配黏膜切片
卻是鑑別診斷上很重要的依據🕵️♀️
🎯治療
🏊生活方式調整及飲食、營養治療:適度運動及正常作息,補充營養素 (鈣、鐵、葉酸、維他命B12、鋅、鎂),使用短鏈或或中鏈脂肪酸
💊藥物:為IBD的主要治療方式
☀️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 藥品:即mesalamine或mesalazine。
☀️腎上腺皮質酮 (Corticosteroids):一般只在急性期使用
☀️免疫調節劑 (Immunomodulator) :此類藥物有免疫調節作用,會增加感染或癌症機會
☀️生物製劑 (Biologic agent):越來越多生物製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提供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
🔪手術治療:這是逼不得已已經產生像嚴重狹窄或腸穿孔時的最後手段,希望我的患者們都不會走到這一步…😇
#發炎性腸道疾病
#不好診斷
#治療更難
#祈求患者們都能治療順利
#你的健康我來守護
張安迪醫師的健康手札